1945年8月15日,历史的长河中泛起了一道独特的涟漪。那一天,日本帝国在铁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向同盟国正式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然而,回溯至这一决定性时刻之前,日军的大本营仍旧在叫嚣着“一亿玉碎”,即全民皆兵,不惜一切代价的顽抗到底。
那时,日本关东军的士气高昂,他们深信自己能够抵挡住任何外来进攻。然而,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苏联百万大军的南下。这支庞大的军队,如同草原上狂奔的野马,浩浩荡荡地朝日本挺进。
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满洲战役”,也在8月8日打响。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苏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硬是让这场战役成为日本的噩梦。
日军在“满洲战役”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短短的11天,苏军的猛攻就如同狂风暴雨般猛烈,日军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穿。在这场战役中,日本关东军的士气迅速崩溃,他们失去了继续打下去的勇气。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日军不得不选择投降。
那么,苏军到底是有着什么样的实力?能够在短短的11天内就彻底打服日本呢?
在二战胜利的曙光下,苏联作为同盟国的坚实后盾,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远在东方的关东军。战胜纳粹德国后,苏联并未选择休养生息,而是迅速地调动和集结了其庞大的军事力量,全力以赴地准备与关东军的激战。
1945年1月,远东的苏军人数已经激增至75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关东军的兵力也近70万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确保战略进攻的绝对胜利,苏联统帅部深思熟虑,决定从西线抽调更多的武装力量,以强化远东军队的实力。这样的决策,使得苏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关东军的2倍以上,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从1945年5月到8月初,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运输在苏军中展开。百万大军以及他们的军事物资,在东西相距1万余公里的战线上进行着大规模的调动。
到了1945年8月,苏军在远东的兵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8个集团军,33个军以及128个师,共计174万人。这支庞大的军队像一把利剑,直指关东军的心脏。其中外贝加尔方面军有58万人,远东第一方面军为53万人,远东第二方面军为26万人。各类火炮三万门,各型号坦克五千辆,各型号战机五千架。
在苏联的所有事宜都准备就绪之后,斯大林并未立即向日本发起全面进攻。这并非是因为他缺乏决心或计划,而是因为他在默默地等待着国民党政府的回应。
斯大林的心中有一本清晰的账本,他知道,只要国民党政府能够接受他提出的苛刻条件,那么他手中的一百七十万大军将如猛虎下山,迅猛而不可阻挡。这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红军战士,将像碾碎玻璃一样轻松碾碎日本的七十万关东军。这场对决,胜负早已注定。
然而,在1945年8月,广岛核爆事件突然爆发,世界局势瞬间变得错综复杂。这个消息传到苏联后,斯大林立即意识到这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他开始重新评估日军的实力和可能的战局发展。
他明白,如果美国继续对日本进行核打击,日本很可能会选择投降。到了那个时候,他什么东西都不会得到。于是,斯大林准备提前对日本发起进攻。
1945年8月9日的黎明,沉寂的东方刚刚被柔和的晨曦染红,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和第一远东方面军的庞大主力部队,已经在静静的等待中按下了进攻的倒计时。士兵们的呼吸都仿佛停止,只有坚定的眼神和紧握的武器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缕阳光刺破了东方的黑暗,照亮了苏军整齐划一的阵列。指挥官们挥下了手中的军刀,进攻的命令如同野火般在士兵中传递开来。刹那间,寂静的黎明被震天的炮火声打破,密集的炮弹像暴雨般向关东军的阵地倾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