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能源车在国内普及以来,“充电难”和“充电慢”就一直是各界最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矛盾也从“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移。如何进一步提升充电效率,尤其是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成为摆在各大新能源车品牌面前的必答题。
12月18日,比亚迪在北京举办全场景高效充电技术沟通会,亮出不少“黑科技”。
“充电一直是新能源用户最关注的痛点,也是比亚迪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普及初期,为了突破动力、续航、充电等方面的技术上限,给用户创造更极致的电动车体验,电动车高压化的技术突破势在必行。
据他介绍,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行业普遍面临“三无困境”:一是无充电技术;二是无充电基础设施;三是无充电标准。为了破解这些发展难题,比亚迪率先实现充电技术从0到1的突破,开启充电技术的全面创新之路,在车端和桩端,皆自研了家用和公共领域的交、直流充电技术,为国标交、直流充电标准提供了参考范本,也成为首批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标准起草单位。
据透露,比亚迪率先在2015年实现突破,全球首创乘用车800V高电压平台,搭载在秦EV(2015款)、唐DM(2015款)等车型上。该技术可实现百公里加速快至4秒级、纯电续航里程可达450km、快充功率提升至60kW,全方面升维用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高压车型虽然大幅提升电动车充电功率,但在当时,国内95%都是500V以下的低压桩,与高压车型充电不兼容,影响了充电效率。为解决这个难题,比亚迪全球首创升压充电技术,彻底实现车桩兼容,使车辆可全面适配所有直流充电桩。
上述负责人表示,凭借20年的技术积淀和深厚功底,比亚迪持续创新和研发投入,构建更符合当下国情的充电技术体系,“不止于快,我们还要针对性地提升用户的全场景充电体验。”
他举例说,目前国内超充桩仍比较稀缺,但快充桩普及相对较多,“因此,与其让用户去争夺极少数的超充桩,不如充分利用现有超过100万根的公共快充桩资源”。
据介绍,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创乘用车双枪超充技术,让公共快充桩物尽其用,从而使充电效率媲美超充桩。以腾势N7为例,双枪超充最大功率可达230kW。即使在公共快充桩上,使用双枪超充功能时,该车也能实现15分钟充电350公里。
因为升流技术对电池热管理考验更严苛,比亚迪全球首创复合直冷技术,通过电池上下两面均铺直冷板的设计,以及两套冷媒独立控制系统,进行了补偿式流道设计,电池冷却面积提升100%,换热能力提升85%以上,为用户超充安全保驾护航。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充电效率低的问题,比亚迪研发出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首次实现了在极低温环境下的“冷车快充”。
以腾势N7为例,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下,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能让电池加热速率提升230%,使充电时间缩短30%。同时,在车辆驻车和行驶状态下,智能启动自加热技术都能随时启动,保障在低温环境下的车辆性能,让北方新能源车用户在冬天也能避免过去的用车痛点。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了826.4万台,同比增长了67.0%。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了262.6万台,同比增长了51.7%。
有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包括充电效率在内的技术细节需要继续提升。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过去十多年,比亚迪抓住了新发展理念释放的巨大机遇,和上下游产业链拥抱电动化变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正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所说,企业规模越大,肩上的责任越重。他表示,比亚迪将和全行业一起努力,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坚定不移拥抱电动化浪潮,加快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的现代化,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中国示范,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志远 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