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军粮作为战争的“血脉”,始终牵动着战争的走向,大型战争往往都围绕着粮草运输线和粮仓展开,比如著名的武侯无奈之下发明木牛流马,还是因补给功亏一篑;曹操火烧乌巢,赢得官渡之战。
正如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的发展变迁也是见证国家之崛起的一个侧写。
数千年来,军粮的变化,映射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时代的变迁。
一、“粟”成为军粮代名词,小米是秦军的胜利秘诀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每一场战争背后,虽然都有着众多谋士的运筹帷幄、无数将士的冲锋陷阵,但是充足的粮草往往是锁定胜局的关键。
据秦律记载,秦国各地都设有万石一积的粮仓,咸阳粮仓更是储存了十万石粮食。
也正因为有着如此庞大的军粮补给,秦军才能兵强马壮,最终一统天下。
据秦律记载,各地设有粮仓,囤积粮食,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正是有了如此庞大的军粮补给,秦军才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这也是为什么荥阳是秦汉战争的焦点,因为那里是储粮和运粮的咽喉之地,巨鹿之战后秦朝元气尽失,萧何拿走户籍土地粮仓图册,才有刘邦出兵源源不断的补给。
秦时的十万石粮食,全是小米,以小米为军粮,一直持续到了唐朝。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华夏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盛产小米的北方,且小米非常容易保存。
据唐朝有关文献记载,小米最长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保存5年。
二、科技与狠活儿:古人军粮减重的智慧
为了减轻兵卒行军时的负重,古人发挥聪明才智,探索出了一系列储运粮食的“科技与狠活儿”。
北宋的《武经总要》记载,通过反复蒸煮、晾晒的方式可以将军粮减重。
取一石米,煮熟之后暴晒晾干,再取出杂质,然后再蒸一遍,重复这种复杂的操作达到10次之多,最后,原有的120斤米就浓缩成了20斤左右。
行军中,兵卒只需掰下一小块用水泡开后蒸煮,就能饱餐一顿,这也许就是现代“压缩饼干”的雏形。
行军路上,盐、醋等调味品也不可或缺。
做军盐,人们取三升左右的盐下水煮,一直煮到坚小不消的状态,才能供应军需,这样的量,可以满足每个兵卒50天的体需。
对于液体的醋,如果用瓶瓶罐罐盛放,不方便携带且易碎。
对此,古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粗布条,浸泡在醋缸中再晾干,反复操作几次后,就可以供军队使用。
兵卒要吃醋的时候,只需取一小块布条放在锅里煮即可,也可以直接放到自己的碗里就着汤泡一会儿,便酸味扑鼻,这种东西叫做醋布。
三、边放牧边作战:古罗马军队的“移动食堂”
相较于中国,古罗马时期,西方军粮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
当时的罗马帝国由于贮藏技术不过关,军队还在“狩猎和吃喝一切可用的东西”。
古罗马军队还在靠牲畜和掠夺补充军需,所以,罗马军队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成群的牲畜。
可以说,士兵是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士兵究竟是牧民,还是战士?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拿破仑的悬赏,法国军用食品的革新
西方最早研制军粮的国家当属法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拿破仑率军四处征战、开疆拓土之时,给养供应成了大问题,很多从本土输送的食物还未抵达前线就已变质腐坏,士兵们叫苦不迭。
“士兵的胃,意味着行军的距离”,拿破仑为了解决军用食品供应问题,成立了军用食品研究委员会,推动了制式军用食品的发展。
“24盎司的面包、半磅肉、1盎司米、2盎司干豆、1品脱葡萄酒、1小杯白兰地和少许醋”,科学家们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搭配就能够满足士兵每日所需的营养。
为了真正解决食物的长时间保质问题,拿破仑政府悬赏15000法郎,寻求能让食物长期保存的方法。
1810年,巴黎一家点心铺的老板N.阿培尔发明了罐藏法,拿到了赏金。
把食品装入宽口玻璃瓶,用木塞塞住瓶口,放入蒸锅加热30-60分钟,再将木塞塞紧,并用蜡封口,军用罐头发展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法棍,也是拿破仑时期战争的“副产品”。
法棍,糖分适中,经过200多摄氏度的高温加热后,蒸汽的注入使得面包外皮在充分加热之前就已经开始膨胀,最后形成了外皮较硬、不易变质、又很轻的面包。
五、中国军粮的崛起:从炒面和雪到太空“军粮”航天员能量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用食品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逐渐壮大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时期,我国的志愿军战士经历了“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岁月,也有上甘岭战役为了送一个苹果进坑道牺牲多位先烈的悲壮故事。
这些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对军用食品的持续研发。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军用食品逐渐实现了方便面、压缩饼干、速煮米饭、速煮面条的更新换代。
在2001年举办的“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中,13个国家的兵王在道路崎岖、障碍重重的爱沙尼亚一较高下。
第三天,竞赛进入了最高潮,凌晨时分,天空乌云密布,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这时的中国侦察兵代表队队员们潜伏在一条河边的树丛中,等待着天黑后伺机突破“敌方”防线。
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时间,队员们悄悄地吃起特制的晚饭,他们往食品包装袋中灌了些雨水,几分钟后,就吃上了热乎乎的米饭和面条。
在这场持续4天3夜高强度的对抗赛中,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提供的全套野战食品,凭费时少、营养价值高的特点,为我军代表队夺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比赛结束后,美军一位参赛队员在交换食品品尝时,兴奋地表示:“中国军粮,棒极了!”
此次竞赛中,战士们吃的是直型营养速食面条,这种面条采用了我国首创的生产工艺,成功解决了挤压生产的面条在高温下浑汤、粘连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款特殊的用在太空的“军粮”,伴随着奔赴星海的航天员们一起出征,这就是航天员能量餐。
航天员能量餐,最初是给航天员研发生产的食物,杨利伟太空中吃过,当时正值中秋节,这款航天员能量餐被称为“月饼”,后来被列入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在目录4.3.6下,现在已开始民间售卖,适合加班熬夜打工人,野外生存旅游爱好者,长途司机等等。
无需加热,便于携带,保质期三十个月,这点和压缩饼干有点像,但是比压缩饼干好很多。
容易吸收、能量持久、营养丰富、安全卫生、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航天员能量餐,每100克有2234千焦的热量,吃四块就可以坚持六到八个小时,120g的相当于6.7个鸡蛋的蛋白质含量,4个60克馒头的膳食纤维,含有米糠脂肪烷醇,能起到抗疲劳的效果。
六、全球军用食品发展趋势:营养科学与口感并重
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将军用食品的研发作为军队后勤保障的重中之重。
在解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逐渐转向系列化、餐谱化、热食化的营养科学方向。
以美军为例,MRE即食口粮的研发不仅注重保质期和营养成分,更在口感和种类上下足了功夫,让士兵们在战场上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纵观历史长河,军粮的变迁不仅是一部浓缩的军队发展史,更是一部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史。
从秦朝的小米到现代的压缩饼干、速煮面条;从古罗马的边放牧边作战到法国的罐藏法;从抗美援朝的炒面到国际赛场上的中国军粮,太空中的航天员能量餐;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努力。
而今我们深知,军粮的发展不仅是战争胜利的保障,更是国家崛起的力量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