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商业恢复速度如果用单位来衡量,大概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光速”之快。各大商业综合体与零售品牌从过去的想方设法“活下去”,变成了绞尽脑汁“卷起来”。一旦玩法跟不上,可能就会被迅速淘汰。
首都北京,是政治中心,是文化中心,是国际交往中心,它更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培育的样板,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它的每一步变化都在影响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
北京是一座商业形态丰富的城市。
它可以包容多元商业的存在。大中小体量的商业综合体与商场,非标商业,街区,创意园……你可以在胡同里发现一个别有洞天的园区,也可以在山谷里探寻到一座漫闪商业公园,废弃厂房成了文化艺术空间,它们在北京肆意生长,更重要的是,它们总能找到契合自己业态的目标客群。这些形态丰富的商业,为北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生命之力。
我们用几个关键词回顾北京商业2023。
2023
首店经济
首店经济不是一个新鲜词,但它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在2023年全国范围内首店开店速度略有放缓的背景下,北京2023年前三季度共迎来718家品牌首店落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6%。CBD、王府井、三里屯三大高端商圈仍然保持“首店收割机”地位,合计吸引150家首店进驻(以上数据来源:选址中国)。
首店经济不是“噱头”,它在今天已经逐渐变成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足够具备商业发展基因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能够成为区域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各商圈、购物中心、商场与商业街区的重要创新方式。首店一经出现,便能自带流量话题,人们对于其落位选址的原因也会产生探究的兴趣,以首店为圆点辐射到的周边区域也会因此而“吃香”。
首店入驻率,首店类型与规模,都会是新开商业备受关注的方面。商业综合体的密集“上新”,是首店数量提升的重要核心原因,2023年,北京有20多个大型商业项目亮相。作为城市商业观察者,TimeOut北京也在2023年记录着一座座不同量级、又极具代表性的首店从出现到发展的步伐。
潮人聚集地THE BOX 朝外,创意潮流集合店【Bad Market】【MOF少女百货】【ENG先锋买手店】【AFG】……几乎每新开一家首店都会成为全城的焦点。
回天地区首个夜经济主题街区首开LONG街吸引了【醒局再三杯】【米娅儿童乐园】等6家北京首店和近20家区域首店;石景山京西大悦城落地60余家京西首店,成为名副其实的“京西首店聚合场”;五棵松万达全国及北京首店30余家,其中【MELAND CLUB】全国4.0超级旗舰店更是亚洲首店级别;同一天开业的东坝万达拥有33家北京及区域首店;西三旗万象汇开业北京及区域首店占比达到15%……
除了新开商业项目中的首店,各大商场也在进行品牌更新迭代,通过引进更多首店,更大程度去激发消费活力。
截至目前,北京2023年有两家全球级首店出现。一家是SOLANA蓝色港湾在4月引进全球首店【PUMA全球新概念定制旗舰店】,另一家王府井银泰in88的全球首店【波司登全球首家登峰主题概念店】于上个月正式营业。
不难看出,越是具备稀缺性的首店资源,就越会成为城市竞相争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品牌,除了在城市核心地区扎根,也逐渐意识到向城市周边区域下沉。例如今年新开业的京西檀谷漫闪公园、京南新地标王府井奥莱UP TOWN、京北的超级合生汇,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所处区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首店效应”。
王府井奥莱UP TOWN开业第一个周末客流量达到30多万人次。
形象概念店、旗舰店、重构店、快闪店……越来越多形态的零售类型,品牌对于首店的探索,还在继续。
2023
非标商业
非标商业的火爆要比首店经济晚了几年,“千Mall一面”在近两年不再是主旋律,商业地产开始投入思考如何去做独一无二但又能成为样板的代表作。北京因文化底蕴的先天优势,为非标商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当然,非标商业的评判不单是围绕首店这一个指标,它对空间设计、布局以及业态组合都要求一定的个性追求。正如前面提到的衍生出策展型零售形态的The Box 朝外,它以Z世代年轻人需求为导向,充分满足这一代对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和社交化的消费方式的需求。
前不久刚刚亮相北京的极具个性化的非标商业1733,对标了互联网人熟知的标签和生活方式,走务实路线的海淀年轻人,几乎所有品牌在进驻时都根据1733的商业特性做起了定制店、专门店。你可以说1733是商场,但它能吸引到从不进商业体的【跳海酒馆】;它是年轻人喜欢的空间,但它又可以同时拥有一个“菜市场”【T11生鲜超市】。
因为北京文化气质的特殊性,在北京诞生的非标商业也都具有一定的内敛,节奏不快,慢条斯理,但总是出现“王炸”的效果。
这就不得不提到年初新开的DT51。它经常被人戏称为大屯路的小SKP,但事实上除了些许的影子,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商场形态。内核中是高端商业延伸到社区的一场大胆的尝试。看似被大面积的奢侈品门店占据,事实上自营买手的比重已经不分轩轾,看起来和附近调性并不搭配的吃喝玩乐业态,于无声中将周边年轻中产家庭的需求满足得恰到好处。
地处东城的隆福寺、金台共享际、77文创园等,都在借助城市更新的力量,融合新业态,并通过定期的活动与文化演艺,展示着它们的“非标”表达。
今天,当你乘坐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的游船欣赏北京的夜景,你会发现自然场景也带来了商业关联。治理后的亮马河不光清澈,河岸边有咖啡居酒屋意大利菜,在ByeByeDisco蹦迪的年轻人们,或许还没意识到舞厅的墙外正是水流潺潺的亮马河。
2023
联名大年
说了N年“联名大年”了,2023年依然是。现象级联名,数不胜数,话题不断。隔三差五就一波,“干完这一杯,还有第二杯”,结论就是——万物皆可联名。
饮品界的联名最夸张,近乎人手一杯的境地。朋友圈里,某音某书的博主,似乎都需要追一杯联名。喜茶与Fendi、奈雪与“杰伦”、瑞幸与“酱香”……你没喝过没关系,但是你全听说过,它就是一次成功的联名营销。
联名如此内卷,消费者疲倦吗?好像没有。瑞幸在今年前11个月推出了14次联名,喜茶从2017年至今联名超过110次(数据来源:第一财经)。你更想不到,联名饮品到了2023年需要靠抢、靠代购、靠黄牛……心中那叫一个“不屑”,但完全不受控的打开手机下单。
各家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只有高质量的创意策划和视觉设计,并且能精准捕捉到消费者的喜好,才有做联名的必要。
早C晚A的年轻人们,从触手可及的零售商品本身获取精神慰藉,变成段子热梗,与身边人达成一个共同话题,也许这就是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的传送门。
2023
市集文化
2023年,还没办过市集的商业地产,已经凤毛麟角了。从小众到大众,市集文化越来越时髦了。几年前,只有五一、国庆这种大型节日,有那么一两场市集可去,地点也屈指可数。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一年四季,不同细分主题的市集接踵而至。
“来了都是朋友”,一种十分友好的买卖氛围让很多人把逛市集当成生活方式。甚至已经有人通过在市集“练摊儿”孵化出知名品牌。
从今天开始的新年假期里,北京一系列跨年市集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隆福寺新年市集、伍德吃托克冬季夜市、THE BOX 朝外小桌子市集……以前跨年的倒数派对,如今加了一层市集滤镜,玩的内容多了、时间长了、门槛低了、体验性强了。对线下主办方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引流渠道。
网购再刚需,也“刚”不过人们对回归线下的迫切渴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韦唯的歌放到现在,大概是“人人多一点时间见面,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023
创造圈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层营销在2023年,已经是一种被认可的有效营销方式。越来越多的商业愿意认真分解客群圈层,从之前的表层画像,深入到他们的所爱所恨,从而用有效的方法论来为自己导流。
于是,有i人e人、有国货党、有二次元、有科技党、户外党……运动圈层更复杂——瑜伽,跑步,骑行还要细分是公路车还是小轮车等等。
你会发现,2023年,商业在力争做精、做专、做细,特别是小体量商业,他们致力于建立在所属商业范围内的专属社交场,业态也是按照这样的圈层对应的,这是一种价值体现,更是他们在创新“待客”。于是,有了能带宠物出入的超市,有了可以直接骑车进入的餐厅,有专门招商米其林、黑珍珠餐厅的商场,有可以实现一卡通用的街区……
一座能创造有效圈层社交的写字楼,更会延长白领在这里的时间,除了上班,他们还会在这里购物、用餐、健身、休闲、变美,安贞环宇荟以及刚刚完成更新改造的汇京双子座,都认知到了圈层的重要性,较为代表性。用两个大家常见的词总结就是:价值共创,情感连结。
2023年即将过去,有人吐槽这一年,自己“消费降级”了,从原来的一天一杯星爸爸变成每天在某团上抢神券,从原来的逛实体店转战到网络直播,货比三家,别提多认真。做到这点,恭喜你,是你开始认真消费了。
人们愿意为认为值得的事情买单,相对立的,商业在打造项目时也该思考究竟什么吸引人们,愿意、值得来消费的?
期待2024,有更多通透的商业更新。
文:琳大
图:往期文章、网络、Pexels
在北京,她们为小动物开了一家超市
我们搜集了可以在圣诞和跨年做的事! | 双周好玩
点开这份如期而至的榜单,开启你的2024版本“新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