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是用来区别某种特定的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的一种标志,地名不仅是一种地理现象,还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文章主要从语言文化的视角窥探泸水民族语地名,从泸水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类型、命名依据、文化蕴意三方面展开论述。对地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地名标准化而且有助于区域内地名的管理。尤其是对民族语地名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状况以及风土民情和语言文化特色,并且对民族语地名学的发展和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名研究;语言文化;民族语
泸水县2016年撤县改为泸水市,泸水市位于云南省的西部,东靠大理市云龙县,西邻缅甸,南接保山市与腾冲县,北部连碧江县,东北与兰坪县相连。泸水这一地名是由潞江的名称演变过来的,潞江即指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流经藏区的地方叫“那曲河”,流经怒江的地方就叫怒江或潞江,流入缅甸境内就叫萨尔温江。因潞江这条河流贯穿泸水境内而得名。泸水地区以高山民族傈僳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彝族、白族等民族部分杂居 ,地名普遍带着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几乎所有地名都是该地民族语音译或意译过来的。目前,针对泸水地名的研究成果极少,仅限于《泸水县地名志》,该地名志是1986年由泸水县人民政府编纂的地方志,收录了泸水县1043条地名,但对泸水地名的释义、命名、含义、分类等具体特征的论述不够系统全面,对泸水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及文化内涵有待研究挖掘。文章从泸水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类型、命名依据、文化蕴意三方面探究泸水民族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对泸水地名的研究可以更深层次揭示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及民族语言文化。丰富泸水地名理论研究,为民族语地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泸水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类型
一个标准化地名应该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具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如山、河、沟等。专名是指区别共性的地理实体而产生的特定名称,具有特指性,比如泸水民族语地名中的“三岔河”“鲁腮河”“白水河”三者的通名均为“河”,但各自的专名分别为“三岔”“鲁腮”“白水”这三个专名起到区分特指的作用不易混淆。泸水地区少量汉族杂居,因长期与汉民族语言接触以及随着该地的开放和发展,该地部分地名结构为民族语专名+汉语通名型。还有一类是没有通名只有民族语专名。因此,泸水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类型主要分为民族语专名+民族语通名型、民族语专名+汉语通名型和民族语专名型。具体分述如下:
(一)民族语专名+民族语通名型
泸水地区多民族杂居但以傈僳族为主体民族,因此地名多数是傈僳语音译或意译过来的。泸水地名多为民族语专名+民族语通名型,民族语通名一般由“坪地”“坡”“山顶”等自然实体构成。泸水地区各族人民生活在怒江两岸的高山峡谷,他们喜欢在高山峡谷中选择一块坪地、坡地或者山冈居住。傈僳语地名中的自然实体通名多为“洛”(凹子)、“王培”(坡地)、 “王基”(山梁)、“王底”(坪地)等命名。如亚扁洛(石头多的凹地)、自扁王基(栗子树多的山冈)、王拉王培(地势险峻的山坡)、双纳王底(种麦子籼米坪地)。
(二)民族语专名+汉语通名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泸水地区的地名通名多为傈僳语通名。随着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接触密切,受外来文化冲击影响较大,内部经济文化结构开始转变。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泸水地区也有着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对民族语地名结构的影响,好多民族语地名加上了汉语通名“村”“寨”如畜么村、勒墨寨等。泸水地区还有很多以民族语专名加汉语通名“山”“河”“桥”等构成的地名,如三岔河、丙奉山、弯桥等。
(三)民族语专名型
民族语专名型即指这类地名的结构类型,只有民族语专名,没有通名。该地名的结构与典型的“专名+通名”地名结构类型相比是属于不完整式的结构类型,通常这类地名是地名规范和整理的主要对象。泸水民族语地名专名型比较多,一般直接用民族语名词或两个名词组合构成。例如:“驼把”是傈僳语为松树林;“阿尼布”是傈僳语为牛栅栏;“鲁杯”是傈僳语为龙潭的意思;“鲁祖”是傈僳语为龙的意思;“亚汪玛”是傈僳语“亚”为石头, “汪玛”为簸箕;“尼枯”是傈僳语为鬼洞的意思等等。这类民族语专名型地名都是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泸水民族语地名的命名依据
泸水民族语地名的命名依据主要是通过转喻地形地貌、人名姓氏、动植物名称以及反映该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般采用人们熟知的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社会景观等显性特征转喻地名。这类转喻某种事物显性特征的方式命名地名,不仅可以避免地名的重名,易于区别,还助于人们通过地名对该地的自然地貌特征以及民族语言文化特点一目了然,增强地区的辨识度。
(一)用地形地貌转喻地名
因泸水地区高山河流众多,高山险峻奇特,泸水地名中用地形地貌转喻地名的类型比较多。例如“石头寨”这一地名是由于地处陡坡,且该地石头多而得名的。又如“亚扁洛”,这里的“亚扁”是傈僳语为岩石板;“洛”是指地形凹陷,地处岩坡脚而得名。“大山脚”“大坪场”顾名思义是因该地有一块较大的坪地而得名。“岩房”是由于该地有一个岩洞而得名。“富洛”指地处山脉凹陷处,“富”和“洛”都是傈僳语为靠拢聚集和地形凹陷的意思。“夸腊王培”这里的“夸腊”和“王培”都是傈僳语为险恶的垭口意思,因地形险峻而得名。这类泸水民族语地名都是典型的转喻地形地貌特征来命名的地名 。
(二)用动植物名称转喻地名
泸水地区从古至今对自然资源开发较少,自然环境良好,植被丰富,生物种类多样。傈僳族是直过民族且耕猎文化浓郁,对自然植被、生物熟知度较强,泸水民族语地名中转喻动植物名称的地名较为常见。例如“木内此地”傈僳语“木内”是指香樟树;“此”是绿色,“地”为坪地的意思,因该地有香樟树而得名;“当吾洛”是傈僳语蕨菜的意思,因该地有蕨菜而得名;“玛普基”是傈僳语白竹,该地因有此竹而得名;“白花岭”因该地有可以吃的白花树(羊蹄甲)而得名;“马鹿塘”因该地有个水塘经常有马鹿来喝水而得名;“腊门”是傈僳语老虎,该地因有老虎出没而得名;“吃扒克”中的“吃扒”是傈僳语麂子,“克”是傈僳语通名村的意思,因该地麂子多而得名。这类地名在泸水民族语地名中最为丰富和常见。
(三)用人名姓氏转喻地名
泸水民族语地名中用人名姓氏转喻地名也较为常见,例如胡家坪、祝家寨、浪速寨,这里的“浪速”是指景颇支系浪速人,该地因浪速人居住而得名;怒扒克,这里的“怒扒”是傈僳语怒族的意思,“克”傈僳语通名,村、寨的意思,该村因怒族聚居而得名;又如古扒克、广扒克,这里的“古扒”和“广扒”是傈僳语姓氏欧姓和乔姓,“克”同上是傈僳语通名,村、寨的意思。再如腊门嘎里的“腊门”是傈僳语老虎的意思表示胡姓氏,“嘎”是傈僳语通名地方的意思,该地因胡姓氏族居住而得名。上述泸水民族语地名都是典型的转喻人名姓氏来命名的地名。
(四)用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转喻地名
泸水民族语地名中,有表达和反映该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的生活态度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平安寨”“新建村”等都表达了人们祈福的心愿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的地名传达了人们的生活习性及劳动生产活动,如:“赶马寨”通过赶马运送生活物资, “双米地”“那米”该地以种植小麦、籼米为主要农作物,表达了人们劳动生产活动方式。又如“恰呆王地”,该地名中的“恰”是傈僳语弩弓, “呆”是比赛, “王地”是傈僳语通名坪地的意思,表达了生活在泸水地区高山民族以打猎为生用弩弓为狩的生活习性。
(五)用地理方位转喻地名
在泸水地区的民族语地名中有部分地名是根据地理方位来命名的,例如“上寨”“下寨”“下片马”“中片马”都是把整个村寨分成三段即上、中、下,位于山头的位置就为上,如上寨。位于半山腰的位置就为中,如中片马。位于山脚的位置就为下,如下寨。泸水地区的民族大多喜居于山坡,山坡阳光照射不到的坡面为阴坡,阳光照射到的坡面为阳坡,例如米握克、李吾把原称米吾把“米吾”是背阴, “把”是坡的意思,因位于太阳照射不到的背阴坡而命名为李吾把。
三、泸水地名的文化意蕴
(一)反映了泸水地区山地民族的居住环境
泸水地名反映了山地民族的居住环境,这里的民族居住于怒江峡谷两岸,高山众多且多为险峻,很多地名中的专名部分都是转喻这些自然地理特征。生活于泸水地区的主体民族傈僳族是典型的高山民族,他们喜居在高山上的坡地或者坪地以及岗岭,因此,地名中有很多“王子”“王基”“洛”等这样的通名,有的地名则直接转喻险要的地貌特征,例如“亚扁洛”“夸腊王培”“富洛”等都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泸水地区山地民族的居住环境 。
(二)反映了泸水地区山地民族的耕猎文化
泸水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在刀耕火种的基础上辅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新中国成立前,傈僳族以采集狩猎为生,妇女们通常是采集野菜、野果以及种麻织麻布。例如地名“麻布把”“当吾洛”等。男人们则背着弩弓去打猎。如“腊门”“大密扣”等。新中国成立后泸水地区的各民族以玉米、小麦、籼米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如地名“双米地”“那米”等都反映了泸水地区山地民族的耕猎文化。现在很多可食用的野菜都是从祖辈们那里流传下来的,打猎的工具弩弓已成为傈僳族的代名词,这与传承傈僳族独特的耕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反映了泸水地区山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
傈僳族是直过民族,与其他很多少数民族一样他们多数信奉原始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宗教信仰。目前生活在泸水地区的民族,多数信仰原始宗教,即认为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有灵,如山有山灵(米斯尼),树有树鬼(斯梓尼),水有水神(伊堵斯尼)还有家鬼、路鬼等一切自然事物都成了他们崇拜的对象。由于这样的信仰,人们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有使者作为人与鬼神之间的沟通媒介,因此就有“尼扒”和“尼古扒”即巫师的产生。“尼扒”的社会地位比“尼古扒”要高,前者能看见鬼神,可以与鬼神直接对话交流,有时可以用咒语驱赶不好的鬼或者杀鬼,而后者“尼古扒”主要是做祭祀活动时念祭祀的歌词咒语,并不能驱鬼。在泸水地名中如“鲁杯”“尼枯”“尼本王基”等都反映了泸水地区山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四、结语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的是一种地域文化风情。每个地名都有独特的含义和寓意,通过地名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某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该区域内的民俗风情文化。上述,对泸水民族语地名中的结构类型、命名依据以及地名蕴含的民族文化风情的描写分析,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泸水民族语地名,有助于区域地名管理和丰富民族语地名的研究理论。
作者:祝安霞
来源:《品味·经典》2020年第十期
选稿:潘 薇
编辑:欧阳莉艳
校对:徐和惠子
审计:朱 琪
责编:王玉凤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