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明代徐渭那样记述自身样貌变化的画者,少之又少,其著作《徐文长集》如是说:
吾生而肥,弱冠而羸( léi )不胜衣,既立而复渐以肥,乃至于若斯图之痴痴也。盖年以历于知非,然则今日之痴痴,安知其不复羸羸,以庶几于山泽之癯( qú )耶。而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噫,龙耶猪耶。鹤耶凫( fú )耶。蝶栩栩耶。周蘧( qú )蘧耶。畴知其初耶。
墨花图 明代 徐渭
几段简洁文字,原本是徐渭写于小像之上的题跋,时过多年,小像遗失,文字被收录在《徐文长集》中,保留了下来,其大意是:
我生得肥胖,二十岁时瘦得难以撑起一件衣衫,而立时日渐肥硕,如今成了画中的胖模样。不过,今时虽胖,日后也许会瘦下来,甚至瘦成山泽之模样。所以,以此图寻我,应是刻舟求剑。唉,我是龙还是猪,是仙鹤还是野鸭,是蝴蝶还是庄周,谁能知晓。
墨花图 明代 徐渭
读文可知,而立之后的徐渭,带着困惑,“复渐以肥”,只是,其自言的痴痴胖模样,随小像的消失,模糊在了历史中,不可复现。今人如观彼时徐渭样貌,唯有通过《明人十二像》里中年时期的徐渭画像,自行想象。
《明人十二像》之徐渭 明代 佚名
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明人十二像》,绘有徐渭、李日华、罗应斗和陶崇道等十二人,他们都是明朝江浙地区的士大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十二人中,徐渭年纪最长,画像完成时间也最早,于是,其装束也与他人有了差异——徐渭身着儒装,以正侧面示人,其余十一人均是头戴幞头形制的乌纱帽,身穿窄袖大袍,目视观者,神态睿智平和。
《明人十二像》之罗应斗 明代 佚名
明代之前的文人小像,多展现悠然或高洁之态,如元代赵孟頫于北上之前画出的《自写小像》,将自己置于溪流竹林间,拄杖而立,以此隐喻远尘出世的淡泊心境。
元代长卷画《杨竹西小像》,也是如此。画作由王绎执笔勾画人物,倪瓒补景完成。画中的老者为隐士杨谦,他面相清癯,头戴乌帽,身穿长袍,须髯下垂,策杖立于石边。隐士之精神世界,存在于面容之上,一侧的古松和坚石,更是其内心之相的映射。
杨竹西小像 元代 倪瓒、王绎
《明人十二像》中的徐渭,与悠然或高洁几无关联。这幅极尽写实之能的画作,除去装束和角度,其与十一位士大夫最大的不同,便是徐渭精神世界的复杂。
佚名画者在尽力描绘被画者样貌之时,更加注重对其内心世界的勾画。当直视此幅小像,带着忧虑神情而起伏一生的徐渭,跃然纸上,那首“苦到极处休言苦”的诗作,甚至也会倾然而出,依此,观者可由相直抵内心。
由相直抵内心,恰是佛家所说的相由心生。有关相由心生表达之佳者,是禅宗六祖惠能的一段轶事:惠能南下,值印宗法师讲经,见风幡摆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似是唯心的表述,实际暗含玄妙的禅机哲理,万物呈现皆为相,观相之时,心有所动,内心之活动,塑造了观相的方式,继而塑造了观相之人,由此,内心与样貌、万物,也便有了微妙的连接。
徐渭
画出《明人十二像》的佚名画者,应是与徐渭相熟,他深知徐渭的经历,更深知徐渭的才华,看那副画像的眼眸处,蛤白隐约点缀于虹膜两侧,它使被画者的眼神有所闪烁,同时也使其与黑色对比之下,更加坚定。一如徐渭晚年的狂傲诗篇: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LCA】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