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抗日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中经常都会看到,听到日本帝国主义所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个词。那么这个“大东亚共荣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圈呢?
“大东亚共荣圈”是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欲树立“日满华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东亚与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
1940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的近卫文麿首次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构想,指明大日本帝国、中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英属婆罗洲地区、及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伪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为资源供应地;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也就是日本所谓的“大东亚战争”爆发。日军同时在西太平洋对英属马来亚等多地发动攻击,不到一年就基本占领了东南亚。唯一独立的泰国也因当时的亲日政权同意日军进驻而实际上受日本控制。由此,日本基本具备了按设想炮制“大东亚共荣圈”的条件。
为实现所谓大东亚共荣的目标,日本内阁还于1942年设立了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来自伪满洲国、中国汪精卫伪政权、泰国、菲律宾自治邦、缅甸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代表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宣言称:大东亚各国共存共荣、互相尊重独立自主、互相合作、互相尊重各国传统,发扬大东亚文化、增加大东亚的繁荣。
单看字面,这似乎是一份追求合作共赢的文件,其中的一些词语现在看来也颇具价值。但是,一纸漂亮的文件无法掩盖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丑恶面目。对照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人们就会明白,所谓的“共存共荣”不过是迷惑亚洲人民的幌子。
口口声称标榜“共存共荣”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武力占领亚洲期间,不仅对当地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而且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行,对被占领地区的资源和财富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掠夺。
根据历史研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分别采取了军事镇压、组织控制、意识形态渗透,以及经济掠夺等手段来统治东南亚。尽管无力阻止日军的占领,但是东南亚人民并没有对日本法西斯的统治逆来顺受,反抗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投降,而日本占领军则用残酷的镇压来应对。
在统治东南亚的大约4年时间,当地伤亡人数近千万。山下奉文攻占新加坡后,先后屠杀了当地居民超过15万。而在缅甸,至少3万多人被屠杀,直接导致了本来与日军合作的“缅甸独立军”调转枪口与日军战斗。
为了方便统治,日本占领军竭力复制伪政权。它们大多是在日本占领军最高军事长官的监督控制下,由日本军警直接参与的军事政权。虽然有当地人出任领导人,但真正的权力还是在日军手中。在地方层面,日本建立起类似“保甲”制度的地方行政单位,对人员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反日组织。为了补充兵员,让当地人为日本卖命,日军还通过在当地建立亲日的政治、军事、文化组织来培养军事人员。
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包括 东亚、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南亚、 大洋洲、 南亚、 阿富汗。“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 南太平洋为国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