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的确良”消失?其实是改名了,很多人还在穿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90后、00后应该都没听说过“的确良”这个词吧?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曾是风靡全国的布料。它色泽鲜明、易洗好穿,深受人们的喜爱。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的确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的确良似乎在一夜之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难道作为曾经“时尚宠儿”的确良,这么轻易就销声匿迹了?

非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扒一扒“的确良”的前世今生。

来之不易的“的确良”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远远满足不了几亿人的生活需求。

吃糠咽菜尚是常态,穿衣打扮就更没条件讲究了。

大街上人头攒动,总是乌压压一片黑。因为纺织品非常紧缺,所以人们身上的衣服,大都以黑色或者蓝色的麻布粗衣为主。

后来,全国开启了棉布的启用,纺织业算是进入一个新的征程。

只可惜棉布数量有限,所以就采用了“凭票买布”的手段,来控制供不应求的局势。



尽管如此紧缺,可棉布依旧有它不可逆的劣势,那就是非常容易磨破。

所以在那个年代,大家往往是浑身上下打满了补丁,一年到头都穿不上几天新衣裳,何况经济差的条件下,人们秉承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理念。

时间一晃到了1950年,广东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种叫“的确靓”的布料。

与麻布和棉布不同的是,这种新型的布料色泽靓丽,在人群中十分的抢眼。

一传十十传百,“的确靓”被翻译成了“的确凉”。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面料质地轻薄、洗起来方便还不变形,所以又被叫成了“的确良”。

可当时的“的确良”是专门供出口的,国内并没有份额,只有质量出现瑕疵时,那批料子才会由出口转为内销,这也让这种布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从广州流行到了魔都上海后,当时的上海人不惜重金求购,还因为疯抢闹出了事故。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