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哈尔滨火了!
连日来,哈尔滨旅行相关词条频频登上热搜,
由最开始的“南方小土豆”到各种连本地人都没见过的“花活”,
冻梨摆盘、圣索菲亚大教堂人造月亮、雪狐营业、鄂伦春族人在中央大街表演驯鹿……
可是,冰雪固然新鲜,外省游客们在哈尔滨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防寒防冻!
12月20日,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位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的河南朋友到松花江上玩了两个小时,没有戴帽子耳罩,耳朵被冻得化脓肿如鸡蛋。
据该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一小伙左耳通红,耳廓已经起了个很大的脓包。
该网友在视频中提醒来哈尔滨游玩的游客一定要做好防寒措施,戴好帽子围巾。
警惕冻伤,注意这些信号:
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
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
(1)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
(2)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
(3)皮肤感觉麻木。
冻伤后,身体会出现什么变化?
冻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下局部或全身组织受到的急性损伤,好发于指(趾)、手、足、耳、鼻、面颊等身体末梢和暴露部位。
冻伤后皮肤呈现苍白、冰冷、麻木刺痛等,等到复温后才表现出特征,可根据损伤范围分为4度:
一度冻伤:仅伤及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感觉麻木,有轻微表皮脱落(类似于干燥起皮),一周后症状逐渐缓解,不留瘢痕;
二度冻伤:伤及表皮层和真皮浅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12~24h内有水疱形成,若是没有继发感染,水疱干涸后痂皮脱落,较少留下瘢痕;
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表皮+真皮),甚至累及浅筋膜层次,皮肤由苍白变为黑褐色,疼痛感明显,有水疱甚至血疱形成,溃疡面不易愈合,容易形成瘢痕影响功能;
四度冻伤:除了皮肤全层,甚至可能伤及肌肉和骨骼,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散失,导致肢体坏死,最后只能截肢。
网友表示,一定要听劝,只露着俩眼睛就对了!
所以,大家千万别小瞧了这冻伤,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也别听信网上谣传“南方人比北方扛冻”、“南方比北方还冷”等话语,
哈尔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会惩罚每一个嘴硬的“南方小土豆”!
毕竟,哈尔滨是一座用杯子把热水扬到空中,水能够在瞬间结冰的城市。
如果出现冻伤该怎么办?
坊间传闻,冻伤后要用雪揉搓、用热水泡等。但是,这些“土方法”都是错误的。
用雪揉搓不仅不能缓解,甚至还会延长冻伤部位的受冻时间,加重病情;
另外,冻伤后皮肤感知力减弱,即便是平时觉得很烫很热的水温也没有感觉,这时再用热水浸泡,非常容易叠加出现烫伤,更不可取。
正确的做法是:脱离低温环境后迅速将受冻部位浸泡在38℃~42℃温水中。
需注意,在浸泡过程中,水温可能很快下降,最好用温度计进行水温测量,凉了加点热水,保证水温在合适范围内。
当冻伤皮肤组织略微发红,触之柔软,患者感觉皮肤温热,提示复温完成,这个过程往往需要15~30分钟。
若是现场无浸泡条件,可用温热毛巾覆盖受冻部位,切记不能揉搓,避免组织坏死和扩大受伤范围。
如果连毛巾都没有,还可以利用体温进行加温,比如将受冻的手指放在腋窝处。
通常一度冻伤或者轻微冻伤,积极迅速复温后一般可自愈,但是对于二度及以上冻伤,建议及时就医给予正规治疗,可以挂号急诊科或烧伤科。
最后提醒下,南方朋友看到雪容易激动,在雪地上滚动或卧雪都是常规操作。
但是,在这过程中鞋子非常容易进雪,雪在鞋子里化了又冻上,在这种潮湿又冰冷的环境中,脚趾容易被冻伤。
如果感觉鞋子进雪了,建议尽快清理干净。
哈尔滨虽然寒冷但处处是温情,除了整“花活”,哈尔滨还格外关心旅客身体健康,在热门景点附近处搭建“温暖驿站”,在户外时间久冷了可以进去暖暖。
不过因为生活环境差异过大,难免有些旅客低估了北方的寒冷,保暖措施做不到位容易出现冻伤情况。
来源:人民网科普、、光明网、新闻坊、潇湘晨报、健康中国等
齐鲁壹点内容中心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