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繁花BlossomsShanghai 微博)
韩浩月/文 1月9日,《繁花》迎来大结局。在播出的这段时间里,《繁花》让黄河路、进贤路、和平饭店等地标街区与建筑,成为网红打卡地点。剧中的“至真园”“沪联商厦”也被辨析出原型分别为“苔圣园酒家”和“华联商厦”。随着曝光度的增加,和平饭店房间价格最高涨至16888元,相关饭店一座难求。
这个冬季,如果要选在社交媒体上最受关注的城市,上海和哈尔滨是必不可少的两个。与哈尔滨批量产出的“小土豆”“尔滨”等梗视频不同,上海靠的是《繁花》这道长视频“大菜”。它们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小土豆”北上哈尔滨的同时,东北游客也纷纷南下上海,为“繁花现象”增添了不少热闹与话题。
“繁花现象”之于一部热播电视剧而言,其诞生并非偶然。一部影视剧带火一个地方的旅游,此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非诚勿扰》带火三亚,《都挺好》带火苏州,但在作品播出结束、观众注意力转移后,一部作品之于城市的意义,才真正迎来考验:能否在城市肌理当中,留下不被时间磨灭的痕迹,更能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
《繁花》扩大了城市影响,带来了包括增加旅游收入在内的商业价值,确实应当被划入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案例行列,但从该剧的立项、拍摄、传播等各个层面看,它更接近于一次融合了理想、情怀、热爱为一身的主动创作行为。简单一点说,追求商业利益,塑造城市形象并非《繁花》的最大诉求;探索一座城市在历史机遇面前的反应,寻求支撑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文化根基,才是《繁花》出炉的最大动机。
《繁花》从网络连载到图书出版,再到这次电视剧改编,都带有鲜明、深厚的上海基因。原著作者,导演,主要演员均来自上海,且能够在一部剧中实现非常统一的创作目标,带给观众原汁原味的感受,这与创作者具有相同成长背景、相似共情能力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此,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繁花》不仅是上海人才能看懂并喜欢的电视剧,这样的说法才得以成立。剧作的纯粹,离不开真诚的创作态度,城市的真实面孔,同样也离不开真诚的形象推广,在这方面,《繁花》堪称一张最新的上海名片。
作为“魔都”的上海无需过多营销,它在现当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魅力与影响力也众所周知,但时间与历史,总会遗忘或淡化一座城市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事件与记录,在此背景下,通过文艺作品来强调城市过去的辉煌与重要性,有利于城市的未来发展。《繁花》调用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的集体记忆,来塑造生动的人物与故事,这有着承前启后的价值,会帮助更多人更深地了解并喜欢这座城市。
无论舆论平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转移,上海一直存在于公众视野的重要位置,在去年万圣节、圣诞节以及新年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上海都占据了社交媒体。相关美好景象以刷屏的形式出现在网友眼前,在上海留给公众的精致、时尚、小资等既有印象之外,她还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开放、包容、自由等元素。作为一部讲述过去的电视剧,《繁花》是一次盘点和总结,也是一种展望和盼望。
最佳的城市营销,是温润无声且持久美好的,这得益于操盘者的眼光与底蕴,但更是城市自身气质的体现。愿《繁花》过后,留下的作品印象也能够如一朵朵小花,无声无响地融入上海的每一条街道巷弄。
(作者系文化评论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