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 ,我是简七编辑部的犀利君~
最近在追电视剧《繁花》,今晚终于迎来大结局。
一九九二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 ——电视剧《繁花》第1集旁白
《繁花》一开场,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灯红酒绿的「黄河路」了,整部剧的故事几乎都围绕着这条街展开。
很多年轻网友惊呼,王家卫的布景太夸张啦,这哪像90年代初的上海,分明是民国时期的夜上海:
(电视剧《繁花》剧照,图源:腾讯视频)
然而翻看一些历史照片和纪录片,曾经黄河路的盛况,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两天,很多人兴冲冲地跑去黄河路打卡,结果大失所望:
(图源:网络)
曾经繁华的街道已是面目全非,霓虹璀璨的招牌全不见了,金碧辉煌的餐厅也消失了,只剩下一派萧索冷清。
估计很多朋友看完《繁花》,还是会有很多疑问:
当年去黄河路吃饭到底有多高消费?如此「闹猛」的黄河路,为何会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呢?
今天,我们就聊点电视剧里没有拍出来的故事吧~
01
说起黄河路,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1887年),最早名叫东台路,1943年10月改名为「黄河路」,并沿用至今。
黄河路位于黄浦区的核心地段,整条街全长755米,它南边紧挨着人民广场,往东步行约20分钟可抵达南京路步行街。
如今这条小马路上,还保留着几处知名历史建筑遗址,如大名鼎鼎的国际饭店,作家张爱玲居住过的长江公寓(原名「卡尔登公寓」),重新修复的长江剧场(原名「卡尔登大戏院」)等。
然而时光倒流30年,黄河路上最盛极一时的当属餐饮业,曾名列上海三大美食街之一(乍浦路、黄河路、云南南路)。
(上世纪90年代的黄河路,图源:《黄浦区续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乍浦路美食街的兴起,引领了上海美食潮流风气之先;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愈暖,人们对于美食的需求也日渐兴盛。
1992年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外地来沪出差干部的来信,说南京路附近的饭店太少,排队的人又多,不方便就餐。
在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开发黄河路美食街的方案被提上议程,经过各方协作努力,1993年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正式开张,笑迎四方食客:
(图源:《解放日报》)
相比八十年代国营饭店垄断餐饮业,九十年代的上海涌现出一大批私营饭店,黄河路街边林立的食肆,也是以个体户经营的居多。
「政府搭台、民营唱戏」,乘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东风,餐饮界的这出好戏,在敲锣打鼓声中徐徐拉开帷幕。
02
一九九三年的黄河路,七百五十五米长的一条街,开了一百多家饭店,每天晚上吸引着无数大款来这里消费,单单这一年,数以几十万计的洋酒灌进这些上海喉咙。 ——电视剧《繁花》第10集旁白
其实黄河路美食街刚开业时,并没有那么多家餐厅,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接近八九十家。
不过剧中「至真园」开业场景的还原度倒挺高,当年好多饭店开业都会放烟花爆竹,也会请当红的香港明星过来剪彩。
(电视剧《繁花》剧照)
「至真园」的原型是1993年开业的「苔圣园」,以上海本帮菜为招牌,街上其他饭店供应诸如江浙菜、粤菜、川菜、湘菜等,海纳百川、应有尽有。
黄河路上顶有特色的,当然还是生猛海鲜,也是各家大饭店的「硬菜」。
剧中财大气粗的魏总,豪请全场88桌客人吃「霸王别姬」(即甲鱼炖鸡),听名字很是气派,价格自然也相当贵。
一只「霸王别姬」售价388块,88只就要三万四千块,一晚上吃掉普通人6年的工资(1993年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471元),出手真够阔绰的。
90年代去黄河路吃饭,两个人吃一顿少说要花四五百块,一桌商务宴请开销则超过万元,即便现在看来也算高档消费。
如果说工薪阶层去黄河路吃饭,吃的是面子是派头,商贾名流去黄河路,吃的就是生意是发财机会。
上万元一桌山珍海味的背后,是价值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的大单子,是富贵通天的人脉关系网。
黄河路上迄今最传奇的饭店,位于黄河路127号,老板是「上海滩前首富」周正毅。
相比《繁花》的阿宝,周正毅的家境还要差些,早年是靠做个体户起家,1994年他和女友在黄河路开了一家炖品店「阿毛炖品」,许多政商界名人喜欢来这里吃饭。
他开这家饭店的目的,与其说是赚钱,不如说是为结交金融圈的上层人脉。
靠着无数桌高端商务宴请,周正毅获得了金融投资的「诀窍」——
1995年他抓住国企职工股上市流通的机会,大量低价收购再高价卖出,资产暴涨了几十倍。
1997年进军房地产市场,他在上海楼市低潮期,收购了一大批荒地和烂尾楼,稍微装修后转手再卖,净赚5个亿;同一年又杀入低迷的香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是获利丰厚。
此后几年,他通过注册、收购和托管公司等手段,先后组建了80多家关联子公司,构建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同时也在试探法律边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0年,周正毅第一次入选《福布斯》内地富豪榜第94位,他不服气地表示这个排名低估了,并主动把资产证明寄过去;
2002年,《福布斯》榜单将其列为内地富豪榜第11位,并被福布斯封为「上海市首富」。不过这份高调炫富的口气,终给他招来了牢狱之灾。
2003年,周正毅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操纵证券交易被捕,期间两次入狱,在牢里一共呆了16年。
不由得感叹,现实世界的故事比电视剧更精彩。
03
经过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90年代,黄河路的这出好戏,终究也快要收尾了。
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黄河路上霓虹灯广告牌的消失。
夜间五颜六色的灯光容易产生视觉污染,过密的大型广告牌也有安全隐患,为了维护市容环境,2001年起上海出台了地方法规,对户外广告招牌进行全面整治,曾经灯红酒绿的场面,自此一去不返。
其次,不少特色菜品也陆续下架了,如以前沪上流行的椒盐大王蛇,咬起来酥脆可口,几乎是请客必点的招牌菜。后来03年「非典」疫情爆发,这类野味也就淡出了餐桌。
实际上早在2000年左右,餐饮业生意已经开始不好做,原因很简单,当一个行业的供给增加远大于需求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拼命「内卷」。
各家饭店为了争夺客源,展开了惨烈的「价格战」,今天你打7折,明天我就打6折,菜价利润不断跳水,餐厅也越来越难赚到钱。
「非典」来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经过一轮倒闭潮,剩下的店铺只能惨淡经营。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黄河路这种旧餐饮业态逐渐过时,取而代之的新业态是「综合性商业体」,集合了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你在大型购物中心能吃到五湖四海的美食。
反观传统的美食街,功能单一的业态、老旧的店铺装修、拥挤凌乱的环境,再也无法吸引时下的年轻客流了。
其实被新业态冲击的何止黄河路呢,曾经遍布上海街头的克莉丝汀饼屋、红极一时的太平洋百货,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黯然关门,「优胜劣汰」始终是商业世界不变的主旋律。
《繁花》的完结撒花,既是对一个旧时代传奇的告别,也是提醒我们,新时代的弄潮儿在谱写新篇章,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也许你也有机会在故事中添上一笔,成为这个大时代里的缩影。
晚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