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河路一栋老旧居民楼改造而来的长租公寓正式揭牌。项目通过“小改造”实现大变化,焕新建筑外立面,提升内部空间品质,导入智能化治理,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满足人才安居的需求,实现建筑安全升级、功能提升和城市环境改善的目标。
“天河路49号旧改项目”位于天河立交西北角,处于环市东商圈、天河商圈5公里范畴内,距动物园地铁站和体育中心地铁站直线距离800米,地理位置优越。与周边的城市界面相比,原建筑年代久远,外立面的饰面经过多年的风化侵蚀,风貌已高度陈旧,严峻影响整体城市形象。
由于项目限制条件众多,比如外墙不同意随意拆改,仅能在有限的条件内进行设计。珠江设计的设计团队基于原建筑为砖混结构受力体系,在立面上做“减法”,将立面形式要素(整体饰面、窗户、百叶)以简单的形式进行重整优化,勾勒线条,形成一种新的节奏韵律,充分利用原建筑的风貌,使其更配合周边城市界面。
设计团队在充分的现场考察后,发觉建筑南侧路面车流巨大,故此在南侧沿街采纳双层LOW-E降噪玻璃,阻隔喧嚣路面噪音,立面采纳自洁性能较好的涂料,兼顾美观和耐用性,营造更好的人居价值。
原建筑为砖混结构,改动需要精确计算,否则会影响整体结构。老房子的承重墙和梁的位置也会影响改造工程,水电气管线老化,消防隐患严峻,需要更新,但需要注意不能破坏原有结构,并保证施工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设计团队多次赴现场对建筑主体进行实地丈量,使用计算软件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性能目标分析等手段,找出建筑主体的薄弱位置并进行针对性的加固处理。经过加固改造设计及消防体系的重新建立,该栋建筑主体设计使用年限得到有效延长,并具备三级抗震的性能等级,排除安全隐患。
业主单位广州城更介绍,项目从满足人才安居需求出发,结合既有建筑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焕新建筑外立面,提升内部空间品质,配置户外休憩平台,导入智能化治理,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实现建筑安全升级、功能提升和城市环境改善的目标。接下来,将复制推广项目改造运营经验,因地制宜探究城市更新微改造的模式与路径。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