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让我从2023一直等到2024。
它由获奖无数的日本名导是枝裕和执导;
剧本由《花束般的恋爱》同款编剧坂元裕二操刀;
演员是曾主演过《重启人生》和《小偷家族》的次抛脸影后安藤樱;
就连电影配乐都是坂本龙一遗作。
这部buff叠满的电影就是去年在戛纳电影节收获九分钟掌声的:
《怪物》
电影不仅卡司阵容吸睛,内容也是元素满满。
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性向认知……
光看这些标签,就知道这个电影有多顶。
它顺利拿下戛纳“酷儿金棕榈长片奖”,某瓣开分直升8.8。
坂元裕二也凭此片在戛纳拿下最佳编剧。
可影片引发的争议却是五花八门。
比如,电影中的两个演员年龄太小,不适合拍摄涉及同性题材的影片。
再比如,这部元素满满的电影空有虚名。
它只是导演是枝裕和为了拿奖,而交上去的命题作文。
影片近期上线流媒体之后,评分从8.8掉到8.7分。
有部分观众认为,与同样8.7的《小偷家族》比起来,这个评分虚高。
那咱们今天不妨来聊聊,《怪物》到底值不值这个分。
影片从三个视角来讲述故事。
第一个视角是安藤樱饰演的母亲早织的视角。
早织是个单亲妈妈,目前在一家洗衣店工作。
有天晚上,麦野突然问她如果人安上猪脑,算猪还是算人。
孩子奇思妙想很正常,但这个问题早织听着有点诡异,麦野却说是他老师说的。
早织没把这事儿放心上,可她发现从这天之后麦野变得有点奇怪。
比如麦野放学回家,鞋子只剩一只;
喝水的杯子里有一大块儿泥巴;
留了很久的发型,却突然自己剃了,耳朵和鼻子上还有伤。
更让早织担忧的是,麦野还曾在某天晚上突然失踪。
早织在一个桥洞中找到了他,可在他们回家的路上,麦野又半路跳了车。
麦野的一系列行为,让早织觉得既奇怪又害怕。
在她的连番逼问之下,麦野崩溃地说自己是个怪物。
而在麦野口中,这句话同样来源于那个提出猪脑问题的老师。
早织想到麦野身上的伤,怀疑儿子在学校遭到了老师的体罚。
她直接冲到学校,找校长告状。
期间还碰上了麦野的同学,他们都能证明老师曾经打伤过麦野的鼻子。
可她没想到学校竟然只想敷衍了事,丝毫不把学生受到的伤害放在心上。
老师本人的态度也极其敷衍,见面的时候嘴里还吃着糖。
早织一看,就这破壁老师,学校竟然还护着,直接请了律师要告他。
学校没法装死,为了维护声誉,让老师当众道了歉。
但这件事情在老师的视角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早织那个乖巧的儿子麦野,在老师眼里是个欺负同学的恶霸。
证据一:同班的星川,曾经被关在厕所里,当时在场的人只有麦野。
证据二:有同学举报麦野玩弄小动物,老师还亲眼看到了动物的尸体。
证据三:麦野曾在班里发疯,把同学的书包扔了一地。
老师在阻止麦野发疯的过程中,不小心碰伤了他的鼻子。
这一幕到了同学们口中,就成了老师打伤了麦野。
在老师的视角中,种种证据都表明,麦野情绪极其不稳定,还曾经霸凌过星川。
可他从未打骂过麦野,他觉得自己毫无过错。
然而麦野的单亲母亲却屡屡去学校胡搅蛮缠。
校长为了学校的名誉,根本不在乎真相,只知道让他道歉。
这位年轻的老师对自己曾经热爱的职业彻底失望。
然而他却意外在星川的作文中,发现了带有星川和麦野名字的藏头诗。
这一刻老师才意识到麦野和星川的关系不是他想的那样。
老师冲到麦野家想跟他道歉,可麦野却又失踪了。
麦野去了哪儿?
他到底和星川是啥关系?
关于这两个问题,以及此前出现的奇怪事件,都能在麦野的视角中得到答案。
这一切都和麦野的同学星川有关系。
星川长得秀气,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儿,因此被班里的同学孤立、霸凌。
他们会在星川的桌子上堆满垃圾;
或把星川的鞋子扔进垃圾桶里;
甚至故意把星川关在厕所。
同学们都在以欺负星川为乐,只有麦野会偷偷帮他。
比如他会把自己的鞋子借给星川,所以早织看到麦野的鞋子只剩下一只。
再比如他发现星川被锁在厕所,故意留下等老师来解救。
还把头发剪成了星川的同款发型。
他们还在一截废弃的火车车厢里建立了秘密基地。
随着两人关系越来越近,麦野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星川的感情不太一般,他开始恐惧星川的靠近。
在星川拥抱他时,推开了对方落荒而逃。
星川的父亲,早就察觉到儿子的异常。
他经常把星川打得遍体鳞伤,还说这是在给他治病。
麦野终于想清楚自己的感情,带着被打伤的星川,逃进了秘密基地。
当晚,秘密基地所在的山上,发生了泥石流。
等老师和早织发现麦野失踪找到秘密基地时,只看到了孩子们的雨衣。
电影在故事的最后,设定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麦野和星川再出现时,已经雨过天晴。
他们从满室脏污的桥洞中爬出后,星川问“我们是已经转世重生了吗?”
麦野的回答是“没有,我们还和原来一样。”
这段对话的意思,看似是在暗示两个孩子经历暴风雨后,重新回归现实生活。
可接下来的画面,却在预示另一种结局。
他们结束对话,朝着阳光奔跑的那一刻,身上铺满了白光。
最终跑向的地方,是一个开放式的旧火车轨道。
这个地方在前面情节中出现时,火车轨道是被一扇铁门封住的。
当时星川还只能隔着铁门看前方的路。
如今铁门凭空消失,甚至看不到存在过的痕迹。
所以白光镜头和消失的铁门,又在暗示这段结局中呈现的画面,是两个孩子幻想中的世界。
电影结束之后,很多观众对两个孩子的生死争论不休。
但导演给这个开放式结局的用意,并不在于生死命题。
而是为“爱”编织出的理想化结局。
孩子们从满是脏污的桥洞中爬出,预示着他们终将摆脱世俗的偏见和恶意。
火车轨道尽头消失的铁门,是希望消除现实中的一切束缚和禁锢。
这段开放式结局中,藏着导演对于性少数群体的美好希冀。
所以即便很多镜头都在隐喻孩子们的死亡结局,是枝裕和本人也仍旧认为他们没有死去。
看完故事的朋友们,或许有一个疑问。
这个看着挺简单的故事,为什么选择多视角叙事?
这是让坂元裕二获得最佳编剧的原因,也是电影最大的争议。
《怪物》采用多视角叙事,第一个作用是为了凸出电影的“主观性”。
在大多数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观众往往以上帝视角进入剧情。
所获得的信息大于电影中任何一个角色知道的信息。
观众观影时也更加客观,会综合已知信息来理解人物,还原事件真相。
而在罗生门式的多视角主观叙事中,主角视角中看到多少东西,观众就获得多少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会不自觉代入主角的有限视角,来猜测故事的后续发展。
因此很多人在看《怪物》时,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会随着代入视角的不同而变化。
利用叙事技巧凸显电影主观性的目的,并非是编剧炫技。
而在于契合影片的主题:主观意识下潜藏的偏见。
当我们跟随早织、老师的视角进入剧情时,只能代入这两个人物的思维,对事件做出主观判断。
比如麦野只说老师说他是怪物,早织就联想到麦野的伤也和老师有关。
在早织看来,一个伤害学生心灵的老师,一定也会伤害学生的身体。
当她在学校听到其他学生说老师打伤了麦野的鼻子时,毫不犹豫地就相信了。
她认定了老师是个行迹恶劣的人,因此也对无所作为的学校充满敌意。
在老师的视角中,他看到过麦野扔书包,认定麦野情绪不稳定。
所以当麦野出现在星川被关的厕所门口,老师瞬间就认定了关星川的人是麦野。
他依据主观判断给麦野定了性,却从来没有了解过前因后果。
因为在老师眼中,学生群体包含世界上最恶劣的人类。
这是他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偏见。
也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男性,对小孩子的偏见。
后来早织要求老师道歉,他知道自己冤枉,却只敢用敷衍的态度反抗。
这个奇怪的行为,也源于老师对单亲母亲的偏见。
他觉得单亲母亲往往更在意孩子的成长,他把早织的愤怒,当作单亲母亲的过度关心。
所以他愿意委屈自己,包容这个母亲的无理取闹。
而等看到第三个视角呈现的所有真相时,观众才忽然察觉到,好像陷入了编剧的圈套。
认为编剧是在利用这种结构,故意隐藏信息,引导观众以片面的思维去解读剧情。
但在现实中,人遇事儿第一反应,难道不都是以个人经验做出主观判断吗?
所以我个人觉得编剧对叙事方式的选择,反倒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表现手段。
选择多重视角的另一个作用,是点题片名中的“怪物”。
在早织视角中,怪物是伤害她儿子的老师,是用上位者权力包庇老师恶行的校领导。
在老师视角中,怪物是给他惹麻烦的学生,是找他麻烦的家长。
在性取向为异性的同学们眼中,怪物是麦野和星川这种性向有别于大众的人。
在星川眼中,怪物是霸凌弱小的同学,和实施暴力的父亲。
在麦野视角里,还有一个怪物,就是老师。
“猪脑”这句话来源于星川的父亲,却被麦野诬陷给了老师。
原因在于星川被霸凌,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师在日常中,时刻都在传递他对于男人的定义。
他觉得男子汉要坚强,男子汉不能哭。
学生只有具备他刻板印象中男人该有的特点,才能称得上男人。
所以长期接受这种思想灌输的同学,会觉得星川是女孩子。
才会肆无忌惮的欺凌这个不符合老师标准的男生。
而星川也因此不敢向老师告状,他认为老师只会觉得他不是男子汉。
所以,老师是怪物。
用偏见和刻板印象伤害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是怪物。
最后,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这个片子值不值这么高分?
我的回答是:值。
你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梅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