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派的滑铁卢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奥派的滑铁卢

一、失败的奥派

最近,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又被很多人提起,比如市场养活了多少人之类的。

在这种氛围中,各种争论开始增多。

前几天,看见两个人在争论,唇枪舌战,好不热闹。

一个是拥护市场经济的,一个对市场经济有疑问。

两人争来争去,我们吃瓜群众在旁边笑眯眯的看着。

突然,反对者抛出一个终极问题:

你说市场经济是好的,那么请问从古至今,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的市场经济?

拥护者顿时有些心虚,结结巴巴地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拥护者憋出一句,那是因为其它学说对统治者更有利,所以统治者不愿应用奥派。

我们知道,物竞天择,就算是各种学说,也是在互相竞争的。

如果一个学说,在现实中老是输,那是不是说明你这个学说根本就不灵呢?

你这个学说在竞争中总是失败,最后是不是会完全消亡呢?

到底有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者比较接近市场经济?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是比较出乎意料。

答案是:有

不但有,而且这个例子就在中国,而不是外国。

二、黄老之术

事实上,古代没有精确的奥派,也不像现在对经济规律认识的那么深刻。

但是确实有类似的思想,就是黄老学说。

顾名思义,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学说。

黄帝,只是假托,而老子,是确实有相关的思想,比如清静无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君主,都喜欢搞重农抑商。

但是在西汉吕后执政期间,由于需要尽快恢复经济,把商业也放开了。

这些政策一直持续到后面的文帝、景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采用的就是黄老学说。

汉景帝,大家可能还有点印象,在位期间还平定了“七国之乱”。

但是,关于汉文帝,可能都不知道他在位期间干了啥。

汉文帝干的事情主要就是“不干啥”,无为而治。

“无为”的意思,不是说不作为,而是君主重点决定朝廷“不干啥”。

至于干啥,让老百姓自己决定,经济规律自然起作用。

这个属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比如说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就不容易。

文帝首先全面放开管制,包括全面放开产业,废除通关文牒,开放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允许私人开采。

其次,大量的进行减税。

农业税方面,一再减半,先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然后居然宣布不收农业税了。

还有一个就是徭役,所谓徭役,就是给朝廷无偿劳动。

成年男子的徭役也改为每三年一次。

这两件事情在古代封建社会,都是仅此一例。

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现代,我国正式废除农业税,也是在2006年。

而在古代,农业税是主要税种,轻易不能废除的,文帝就这么宣布不收了。

最后,连货币都放开了,允许私人铸币。

比如说,邓通铸的钱,质量非常好,在市场上流通很多,良币驱逐劣币。

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呢?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在西汉初年,就算是给皇帝拉车的马,想找出四匹同样颜色的都找不齐。

宰相只能坐牛车。

文景之治70年间,如果没有大的天灾的话,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自给自足,仓库全满。

首都长安的钱太多,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仓库都装不下,有的都腐烂了。

平民都有马骑,在那个时候就相当于开上车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