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的小城汝阳
《百城之韵》作者:李慧
关于我所居住的小城,我有诸多的情感;关于小城,我有诸多的深爱;关于小城,我有诸多的思绪。于是,在思绪翻腾里,沿着小城的东入口一一一紫逻口向城中行进……
深不可测的紫逻潭水,悠悠诉说着汝阳的厚重沉稳和钟灵毓秀;巍然而立的马鞍山,倾诉着汝阳的千年沧海和桑田。如玉带般蜿蜓的滔滔汝水环绕着小城,汝水南岸的云梦山青翠欲滴,蓬勃旺盛,闻名遐迩的“云梦洞”和“鬼谷故里”就在此山中。汝水北岸是干净而宽敞的入城道路,道路两旁绿植成荫,幽香雅致,祥和宁静。给人无穷审美享受的同时,又代表了汝阳县城的蓬勃青春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汝阳县城位于洛阳市区南,距洛阳74公里,面积1332平方公里,背靠缤纷翠绿的凤凰山,凤凰山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幽兰香草,峡谷栈道,美不胜收。据传曾有五色大鸟出没山中和县城街道,因此祥瑞之气常年笼罩凤凰山及小城上空。南有瑞云山作为屏障,瑞云山春花秋月,春风秋叶,夏之热烈,冬之白雪,茂林修竹,松涛阵阵。又时有如梦似幻的汝水拖蓝氤氲瑞云山及小城上空,更是演绎了小城的坚强和温婉,美丽和清新。
小城西南有一条长300米,宽9米的古老街道,名叫“甪里街,”这条街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乃著名的“商山四皓”甪里先生的隐居地,相传西汉刘邦帝曾多次邀请甪里先生出山,然甪里先生拒不入朝为相。汉高祖八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作太子。张良为吕后出计献策,刘盈太子遂诚心请出甪里先生以及另三位高士逸人。高祖见太子左右是商山四皓,认为太子羽翼已丰,贸然换太子会使朝野震荡,说不定会引起一场腥风血雨,此事才在病榻前戛然而止,后刘盈继承帝位,即汉惠帝。现在,甪里故居还有明、清、民国碑刻。站在此街中心,我不禁想到了吕后和戚夫人,据说吕后是汝阳县南坡村人,当年吕后给大臣周昌下跪的时候,可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绝望和无助,然而,她没有等待,而是在哭泣过后奋进,在胆颤心惊中奋战,运筹帷幄,用政治家的头脑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要不历史真的会改写。而反观戚夫人,歌舞升平,文艺范十足,以为仅仅傍着刘邦帝这棵大树,便万事顺遂,岂料刘邦帝一倒头,吕后便命人剃光她的头发,幽禁在永巷舂米。不知收敛、头脑简单的夫人还自作聪明边舂米边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她想让这首小诗传到赵王如意那里,然后获得儿子的解救。可是,她为什么没有想到,她那11岁的儿子在当时已经处于危险境地了,而这首诗,恰恰成了她和儿子的催命符。
“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是唐代洛阳著名诗人祖咏的《汝坟别业》里的首联,祖咏进士及第,然仕途不畅,遂隐居于紫逻山汝河岸边,今天的滨河公园东头。滨河公园风光旖旎,清幽雅静,春天百花齐放,摇曳生姿;夏天绿荫遍地,清风为伴;秋天水草肥美,野鸭成行;冬天梅花傲雪,淡然沉静。滨河公园里的跑道,每天早晨和傍晚散步的人和锻炼的人络绎不绝。我最爱“醉美汝阳”不远处的梅林,每年的下雪天,我就会去找悄然绽放的梅花,雪落在脚边,落在梅花梅枝上,诗情画意。春天来到东边的樱花园里,在樱花盛开里悠悠而行,那一瞬间,风好云好,阳光里没有喧嚣,有花有明朗,许是一生一世的甜蜜和静悄悄吧。
张明禄烈士纪念馆位于县城书院街,是汝阳县人民政府1955年4月,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张明禄烈士修建的,也是汝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坐北朝南,占地7974平方米,有大门、二门、花坛、纪念亭、陈列室、纪念堂等建筑,纪念馆里翠柏青青,英气长存。站在这里,面对汝阳的英雄儿男,他身上舍己为人的中华精神,在汝阳大地上闪闪发亮!在这里,叩问人生,叩问心灵,缅怀先烈,催人奋进!
孔子,名丘,唐朝时封文宣王,称其庙为文宣王庙,元朝以后称文庙。寓意为文采、聪明、文静内敛之意。汝阳文庙位于汝阳县城簧学街中段路北,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古老的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述说着文庙前世今生;镂空的花门透着灵动和智慧的光芒;房脊上的瑞兽倾吐着历代汝阳人对文化的崇拜;飞起的屋檐,翘起的房角,无不展示着老一辈汝阳人的建筑艺术和汝阳的人文情怀……2011年,洛阳市政府授予文庙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文庙是汝阳县城色彩斑斓中的一抹圣土,是点亮文人心中的一抹阳光。
“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明万历1614年,当时的知县文翔凤在县城书院街建起的小书院门口两边的对联。后小书院被李自成的军队毁坏。清朝乾隆1747年,时任知县邓国藩在小书院旧址又建汝坟书院,更换新名“紫逻书院。”乾隆二十八年,知县李章堉增修。乾隆三十年,知县徐文弼拔地重修。嘉庆十年,知县陈培英再次修整,并每课亲临讲贯。道光八年,知县张道超又复修。由此可见,历代的汝阳父母官和历代的汝阳人对教育的重视。时光匆匆,轮回中的冬去春又回,然而,无论相隔多少年的时空距离,汝阳人对向学的追求从没停止过,对知识的学习执着而刻苦。沐浴在知识的春风里,朴实无华的汝阳人如饮甘露,酣畅淋漓。真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被誉为河南名楼之冠的魁星楼,坐落于今城关镇南街村杜康大道与隆盛路交叉口的东南隅城墙上,听老人们讲楼高三层,为木质结构,可惜,在解放战争中被毁,我也曾见过魁星楼的黑白照片,每层挑起八个角,每个角高高矗立空中,似有欲飞起之意,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美丽和壮观,立意高远中透露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魁星楼,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而建的,古代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科举考试榜上有名。高高在上的魁星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思用笔点定考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墨斗,右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立意“独占鳌头。”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坐落于县城凤凰山步云路北,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2421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1997年7月1日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挺拔,似腰板挺直的革命战士昂然而立于苍松翠柏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然而,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却永垂不朽!他们智勇兼备,英气勃发,气吞山河,壮士凌云,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感召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汝阳人!
仰韶文化遗址带给我们县城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杜康文化公园就是在仰韶文化遗址上建立的,仰韶文化遗址地处汝河北岸的二级高台地上,台地中高,四周断崖,这里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石器残片等,仰韶文化是华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文化,距今有7千到5千年前。为了保护仰韶文化古遗址,2017年县政府,在此建立了仰韶公园,今更名为杜康公园。我一个人在此公园里的花间徘徊,惊动了前方的一群麻雀,它们瞬间飞起,潇洒恣意。公园里曲径通幽,繁花似锦,芳草天涯,一株株,一簇簇,触目皆是美景,林间彩蝶对对,树木成荫,鸟鸣嘤嘤,明丽而幽静。
“传来幽明报应彰天道,演来生死轮回醒世人。”是位于城关西街,占地20亩,坐北朝南,历经五百年的城隍庙前抱厦,两根平面呈小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的楹联。当时的城隍庙气势磅礴,雕梁画栋。民国时,城隍庙改为伊阳师范学校。1949年,改为县第一中学。1973年学校建大礼堂将城隍大殿和寝宫拆毁。80年代城隍庙被全部拆除,建教学楼。1990年,在县城西北角嵩梨山上重建,占地5亩。城隍是护城的本意,历经千帆后演变为冥界的地方官,掌管着人的福禄寿和善恶评定,最后又成为供人们顶礼膜拜的城市保护神!行走在城隍庙的广场,现今的城隍庙恢宏中伴着古典而立,据传城隍奶奶是古严庄人,城隍爷是城东人,每年春天的三月三,人们隆重地敲锣打鼓迎接城隍爷和城隍奶奶到此,于是这里唱大戏三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凤凰桥”是单孔的青石桥,位于城关镇北街村北部,凤凰桥是明清民国时期县城南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桥面长9.5米,宽4.1米,雕花的青石护栏,仿若一首隽永的小诗,在蓝天下飘逸而深沉,我去的时候是个雨天,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桥边和桥下植被青青。桥身无语,虽历经一年又一年的风雨浸润,凤凰桥依旧,而年代却已不再,但是它婉约而古老的风韵,依然是凤凰游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汝阳风景桥”又称汝阳老桥,1970年9月开始兴建,1971年7月通车。是汝阳历史上第一座连接南北交通的大桥,担负着城区的主干道任务,修大桥时,几乎全是人工,汝阳的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浑身泡在水里,挖的挖,铲的铲,拉的拉,既使天寒地冻也依然顽强坚持施工……2017年进行桥梁加固,桥面美化,2009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座桥已经不再担负通车的任务了。但是,无论春夏秋冬,每到晚上,映着月光,月光洒在汝水里,水面被月光照的晶莹剔透,对面霓虹闪烁的瑞云阁倒映在水里,宛如海市蜃楼一般。此时的宏伟大桥,犹如架在水面的一道风景线,加之桥上人来人往,跳舞的,弹筝的,摆地摊的,卖小吃的,喧闹而宁静,整个桥身倒影在水里,在水面上隐隐约约地伸展到北,伸展到南,倒影偶尔顺风起伏,跳动,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幻想的翅膀…
当我们在幸福安宁里享受着平静的生活;当我们每一天安全地行走在环境优美的马路上;当我们在炎炎夏季躲在空调房间里时。你可否会想到我们县的先辈们在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一系列指示下,深挖的防空洞,就在我们的脚下。时间回到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后,全县所有机关,厂矿,学校,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开凿了汝阳有史以来最多最宏伟的地下防空洞。防空洞里用青砖和白石灰垒砌成拱型。历时四年,洞里纵横交错,各单位和学校之间洞洞相连,贯通融会,于1973年停工。我没有进过防空洞,但防空洞的宏伟和神秘以及万民空巷的冲天干劲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县衙防御地道,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地道在北坡有出口,平时地道口杂草堵住,不易被发现。崇祯十三年,农历7月7日,李自成农民兵临城下,知县孔贞璞命邢可述领兵守城,宁死不屈,后被攻克,知县孔贞璞就是从地道出走前去搬救兵,搬兵途中,虽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但古人的智慧,汝阳城地下防空悠久的历史,战争的残酷,往事随风而去,月暗了又明,酒醉了又醒。唯有今朝,始终是光彩熠熠,安居乐业!
“梅传春信寒冬去,竹报平安好日来。”每逢大年十五或重大节日,威风凛凛的四街排鼓队声音响彻县城的云霄,排鼓队员身穿盛妆,一般打排鼓的是明黄色衣服,头戴明黄色的帽子。扭秧歌的是红色的绸缎衣服,还有旱船,高翘,舞龙,玩狮,他们的队伍往往一走就是几里,气势如虹。南街威风排鼓队起源于西汉,兴于唐,盛于明清,直至现在。相传是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所创,2011入选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排鼓队前排有一辆几个人推的车,车前两班衙役鸣锣开道,车上有一根高高在上的大梁,梁顶端牢牢绑着一把小椅子。身穿一身大红衣,头扎一高高辫子的劳司官,坐在椅子上,一手拿扇,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于正月十五腾空视察着汝阳大街小巷。据传这是劳司官骑柳棍,古代每逢春天管理农桑业的官员要到各地视察庄稼耕种情况,在一次视察中随从的衙役们看到这位德高望重的官员翻山越岭,就砍下路边的柳树,让劳司官坐在上面,两人抬起前行。后来又演变为代表丰收喜庆意义的文艺活动。每逢过元宵节,我会追着排鼓队,听那震天响的锣鼓声威武霸气,看那长长的队伍,盛世民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小城里悠悠传唱,轻语流年,细数流光。钟灵毓秀的汝阳城,山川秀美,松柏森映,葱郁浑然,徐徐翻转。宁静如画卷,浪漫如诗词。汝阳县城历史源远流长,既有繁荣辉煌的瑰丽,也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它们组成了我们今天灿烂文明的小城。清风携弹一曲,流水闲著一阙,曲曲相连里长乐未央,其乐陶陶!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作者近照
责任编辑:屑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