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版《三国演义》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剧”。30年来,著名表演艺术家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已成为观众心目中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经典人物。曹操丰富的神态、灵动的眼神戏、大笑之姿,被网友们剪辑出来,或做成表情包,或集成“演技大赏”,在网络上广为传播。2024年是《三国演义》播出30周年,这部经典老剧再次受到关注。
去年年底,为了聆听鲍国安演绎曹操等经典角色的艺术之路,在寒冷但晴空万里的北京,记者见到了蔼谦逊又气度不凡的老人鲍国安。因为祖籍山东莱州,出生于天津的鲍国安,一直自称山东人。面对来自家乡的媒体,他说“这次采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一番亲切的话语开场,让这次采访变得轻松、愉快且敞开心扉。
访谈从鲍国安的新书《艺海情怀:好人伴我一生》聊起,回顾艺术人生路和经典角色,再回到退休生活。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鲍国安回顾重要的人生历程、重要的角色,他如何“苦心志,劳筋骨”地塑造曹操,如何以“自虐”的精神演绎各种精彩角色,都谈得格外动情而真切。
谈及人生历程,鲍国安数次动情,这些精彩的故事都在《鲍国安:演过曹操,此生足矣》一文中。
聊到步入演员行列的心路历程,鲍国安敞开心扉谈了他最重要的人生时刻。20世纪60年代,十几岁的鲍国安就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工作了没几年,他就主动要求去支援边疆建设,为此吃了不少苦。回想当年的一时冲动,打开话匣子的鲍国安坦言,自己的一生,前半生比较坎坷,而这种坎坷又不是客观造成的,而是自己主观造成的。他当时是每个月拿工资的专业演员,是国家干部,却像知识青年一样去了边疆。他说,这种情况,在演员中绝无仅有,这看似鬼使神差,实则是命运之驱使。
根据鲍国安的描述,在伊犁,迎接他的,是艰辛的生活。因为文工团尚未被批准成立,鲍国安进了农场的业余宣传队,主要工作是下地劳动。他住地窝子,吃玉米饼子就萝卜咸菜,在冰天雪地的戈壁滩上刨树坑种白杨树,细皮嫩肉的双手很快伤痕累累……直到年过30考上中央戏剧学院,鲍国安生活都在一路颠沛中。
退休之后,鲍国安把30多岁前这段让他尝到艰辛滋味的经历,详细记录在了表达感恩的新书《艺海情怀:好人伴我一生》中,占据了书中1/3多的篇幅。在书中,他详细写了自己从新疆到河南,30岁出头考上中戏回到北京,绕大半个中国,走完而立之年的艰辛历程。采访中,谈及这段经历,鲍国安也格外激动。他说:“这一大圈当中,必然有很多贵人帮助。怎么能考上大学,怎么会被人选择去演宋江?包括生活上,有太多太多恩人。有些人已经不在了,我就突然产生写一本书的想法。无论朋友、同事、恩师还是观众,把他们的名字白纸黑字都刻印在书上,让人们知道曾有这么多好人帮助过我。”书中,他娓娓道来生活的体悟和思考,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充满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
鲍国安的一番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他坦言:“虽然我也是大学毕业,但以我自身来说,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和阅历胜于学历。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很多东西,阅读书本是一种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亲身去经历的话,又是另外一种感受。新疆四年,这是老天给我的第一个大馅饼。把我从天津扔到那里去,让我受这一番艰苦折磨,为我后半生改变人生做了最重要铺垫。”
这一段经历铺垫,让鲍国安能更好理解人性善恶美丑,能在诠释角色时,有更深入的呈现,这些经验和阅历都被他用于曹操、林则徐、宋江等荧屏形象塑造中。尤其是曹操。曹操在不同年龄,不同重头戏份上霸气的、威严的、骄矜的、自负的、多疑的、阴狠的、邪魅的、诡诈的眼神,也是网友们情有独钟的看点,都被剪辑出来。网友笑称,鲍国安饰演的曹操明明就是曹操穿越到了现代,而“如果历史上的曹操不是这个形象,那么一定是曹操的问题”。
鲍国安则给记者拆解了为何曹操眼神戏这么好。他说观众老是爱评价他演戏时的眼睛,但他其实没有刻意注意眼睛,完全是一种自然流露。“我的丰富经历,会让我的眼睛里呈现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鲍国安认为,曹操的自然、天成,就来自于他前半生丰富的阅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山东版《水浒》的宋江,《山下是故乡》中的常茂,《少林寺传奇》中的智远方丈……鲍国安对每一个他演过的角色都如数家珍。20世纪80年代初,鲍国安开始从舞台剧“触电”演电影和电视剧时,正是国产影视剧的起步时期。他演艺生涯的三四十年,正好是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鲍国安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正是山东版《水浒》,他从中饰演宋江。鲍国安回忆称,那时候没有拍摄基地,剧组所有人,包括演员,扛着机器到处找景,即便是演员当天没戏,也要在现场干这干那,他就经常帮助拿道具、搬灯光等。“那时候,大家都住大通铺,每天工作不计时间,大家都忙着搞创作,创作氛围非常浓郁。”
经过鲍国安的描述,记者才知道,当年演曹操,他面临的巨大压力。诠释曹操的几年时间,鲍国安睡不了安生觉,心累身体累,两度累到生病住院。经历一番“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历练和洗礼,鲍国安打破曹操的脸谱化,塑造了一个绝大多数观众满意的曹操。
鲍国安的访谈中,他两度动情,一是谈30岁之前的经历,一是谈曹操。
通过演绎曹操,鲍国安获得的心得体会是:“大家不要去另辟蹊径塑造曹操。”他语重心长表示,《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老百姓、专家等多方面盖棺定论的,他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有更好的演员,去进一步开掘罗贯中的曹操,而不是摒弃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很好的东西。
谈经历、谈角色,又谈及了表演的方法论。从鲍国安揭秘经典角色表演中,记者感受到了一位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质朴情感和深情投入,感受到了那代人对表演艺术的信仰和尊重。
鲍国安说,他拍戏时,整个表演期间,他都会最大程度地“沉浸在人物中,活在角色里”。他还讲了与其他演员合作时的有趣故事。
山东版《水浒》系列宋江篇第一集就是“宋江怒杀阎婆惜”。阎婆惜由来自山东的著名演员魏慧丽出演。由于自己全情投入在角色状态中,一直拍到宋江杀了阎婆惜,鲍国安和魏慧丽都没说过一句戏外的话,拍完就再见了。
是缘分,也是巧合,在几年后的《三国演义》中,魏慧丽饰演了张绣的婶娘邹氏。两人又演绎了非常精彩有看点的对手戏。鲍国安说,他当时一直在曹操状态中,也没有跟魏慧丽多说一句戏外的话,戏演完又拜拜了。鲍国安演戏时,始终希望自己沉浸于人物中,与其他演员保持戏中人物关系:“我完全做不到拍戏间隙聊家常,问完你是哪个团的,然后接着转头演。只要演戏,我就整个身心在角色上。今天说起来,都是很笨的办法。”
鲍国安说他演宋江、曹操、林则徐,以及后来的刘伯温、包拯、洪承畴、伍子胥、左宗棠等一些角色,对人物的把握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下足够的力气,才能出来那些角色。鲍国安不好为人师,但他对表演的热爱本身,就给当下很多演艺圈的年轻人很多启发:做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想创造好角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令记者感动的一个小细节是,鲍国安自掏腰包买了很多本《艺海情怀:好人伴我一生》送到各个艺术校园,想给刚开始学艺的年轻人读一读,想让年轻人知道艺术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演员,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艺术理想。他希望能为社会培养青少年艺术人才尽一点微薄之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师文静)
延伸阅读:鲍国安:演过曹操,此生足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