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途同归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北岛
人生如同一场不问归期的旅程,我们在不断妥协又不断坚持中跋涉。
周末在家整理旧物,从一个铁盒里发现了一本手掌大小的红色证件,封皮上“特约记者证”五个金色的字在岁月的侵蚀中已失去了光彩。翻开泛黄的内页,模糊的字迹依旧能分辨出我的姓名和发证日期,黑白照上的小姑娘系着红领巾,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弯成了月牙。那是26年前的我,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如今手指抚上照片下方凹凸的钢印痕迹,只叹一句:年少立志三千里,到老蹉跎无寸功。
10岁的我从老师手中接过《作文精选》编辑部发来的记者证,暗下决心长大当一名记者,此后每篇作文都格外用心;16岁的我听从父母建议选择读理科,却无视短板科目,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写作和阅读上;19岁的我碍于刚刚过线的高考成绩,报了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学校的通讯社,忙着写新闻、编校刊;23岁的我迫于就业压力,作为子弟参加招工,成为电工后,恍然觉得我的理想与现实终是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如今人到中年,早已歇了当记者的心思,但手中的笔总是蠢蠢欲动。所幸幼时养成的阅读习惯一直没丢,或是摘抄好词好句,或是灵感乍现时几笔涂鸦,或是柴米油盐中的只言片语。陆续在公司内刊发表过几篇小文后,我被聘为通讯员。我该感谢记忆中那本小小的记者证,鼓舞着我泡在图书馆研读新闻专业的书籍。我该感谢那些陪着我一起值夜班的书籍,让我在与梦想渐行渐远时从中汲取到继续前进的力量。
工作十余年,虽然没能成为记者,但也成了同事口中的“笔杆子”。阅读带领着我一步步缩短梦与现实的距离。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积累,成就了我与梦想另一种形式的殊途同归。
最好的学习,就是把那些包含智慧的文字,化成向往的生活。
与爱人相识、相知起源于书。那时单位筹划着要出一本内刊,他是编辑组成员,我投去的小文屡次被采用,几次约稿和编排工作的沟通,我们成了志趣相投的朋友。我们同样喜欢骈文的用词华丽、对仗工整;喜欢唐诗的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喜欢宋词的流云舒朗、肆意挥洒。傍晚散步时接诵几句经典,也有几分“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乐趣。
一次我和爱人在外吃饭,偶遇单位政工部的负责人,在等待上菜的间隙,他主动过来与我俩聊天。聊天的内容大多不记得了,但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如今能静下心看书、写作的年轻人不多了,你们要坚持下去,即使这不一定能给你升职加薪,但保持学习的能力,会让你们受益终生。”这位长者推心置腹的话,让一度自觉能力无法施展,打算得过且过的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认真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在我婚后第七年、电工生涯的第八年,我参加了公司办公系统的技能比武,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的岗位因此从电工变成了文秘。同年,我与爱人在公司青年诵读大赛上一起演绎的原创诗歌朗诵节目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握着作为奖品的某书城购书卡,我在心中默默盘算:他准备参加单位工程管理岗位的竞聘,要买一些工程专业的书籍补补课,再为四岁的儿子准备一些儿童读本……
到了书城,我们分头行动,一个小时后在约定的地方汇合。他从自己的购物车中拣出几本公文写作、商务礼仪和会议组织与策划的书递给我。而我也正将工程造价、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方面的书往他的购物车中搬。当我们的目光从对方手中的书一点点移到彼此眼中时,我看到了他眼中全力以赴的坚定。我想,他也一定看到了我眼中致力不怠的决心。
上学时,我听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忠告选择理科;而他抱着“规避短板,平稳上线”的心态选择文科。工作后,我努力想成为“文科生”,而他在“工科生”的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俩这有些“错位”的履历透着一种奇妙的缘分,仿佛两个人一直在不同的路上前进,又为着相同的目标努力。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这算不算殊途同归?
只有经历过刻苦忍耐的积累,才配得上诗和远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好像从古至今,阅读与远方就联系在一起。儿子两岁起,我们坚持每年一次出行。摒弃跟着导游走马观花,我们热衷于自己查地图,做攻略。从历史地理查到社会人文,从路线路况看到天气预报。这样的准备往往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儿子从幼儿园起就全程参与,他总是安静地翻阅《漫画中国史》、人文版地图;一遍遍在地图和地形图上寻找我们即将到达的目的地,尝试背诵与之相关的诗词;他用自己掌握的汉字、拼音以及自创的奇异符号做成一本专属攻略,并在路上煞有介事地翻阅。
我们从汉中的油菜地到成都的青城山,从海南的沙滩到青海的湖边;登上鹳雀楼看落日,顺着沿黄公路背《诗经》;在厦门大学的芙蓉湖边讨论读书的意义,在茶卡盐湖中寻找溶液结晶的秘密。儿子会指着路牌问“桓公大街是因为以前这里是郑桓公的封地吗?”他会伸出舌头舔一下被青海湖水浸湿的指尖,然后惊奇地叫到“哇!真的是咸的!那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最大的咸水湖呀。”他会在马背上诵一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祖国山河的壮美,在沿途追寻诗文中先贤的足迹,在探索中发现自然的秘密。这些足以抵消翻资料、做攻略时的辛苦和驾车赶路、操心食宿的疲惫。
近两年,因为新冠疫情,我们取消了出游。好在儿子已经学会了在书中寻找更广袤的天地:他想象登上岳阳楼眺望“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描绘滕王阁落霞与秋水的唯美;体会“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逸怀浩气。他说“我在书上发现了许多美丽的地方,等病毒被我们打败了一定要去看看。”我相信,当他习惯了与书为伴后,再次背起行囊,绝不会以“到此一游”来敷衍韶华美景。
孩子终究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倒影或镜子。他读着我读过的书,却不一定要走我走过的路。那就让我们在追寻各自梦想的征途上成就更好的自己,在不同的时空中以书为途,追梦同归。
作者简介:郑文杰,1986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为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职工,金钼集团职工文学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曾在第十一届全国书香“三八”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陕西有色集团工会女职工读书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连续四年在金钼集团女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其作品屡见于公司内刊《中国钼业之都报》以及《华山文学》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