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昔日苏联第三强国,却陷入封闭,终受中国帮助解困

分享至

目前全球产棉前五的国家,三个在亚洲,分别是第一中国、第二印度、第四巴基斯坦,美洲的美国和巴西位列第三第五。

而在这五个国家后面,跟着的是一个中亚小国——乌兹别克斯坦。

然而,在冷战时期,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主要产棉国,全球第一大棉花出口国。这里是苏联最重要的产棉地,曾承包了苏联70%的棉花产量。

在干旱的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靠棉花创造了经济奇迹,该国曾是苏联仅次于俄、乌的强大经济体,被莫斯科当“突厥民族发展的标杆”。



冷战时期,乌国人民围着棉花生存,几乎所有劳动力都在这条产业链上,农忙时期有全国下田的景象。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当地的人口也非常密集,占到整个中亚的一半,城市化程度、识字率、高等教育率都是中亚第一。

但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失去了苏联统一调配的经济制度,棉花产量下降,工业也一蹶不振。

虽然总统卡里莫夫强势控制政治,让乌兹别克斯坦平稳了几十年,但该国经济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那么,作为中亚第一大民族,乌兹别克这个民族有怎样的过去?该国的棉花产业有哪些风云故事?棉花产业疲软后,乌兹别克斯坦的未来在哪里?



【一】
乌兹别克:亚洲腹心,民族染缸

乌兹别克族是中亚第一大民族,也号称是“最大的突厥民族”,全球有近5000万人,五分之三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也有乌孜别克族,但人数较少,刚过万人。

乌兹别克这个民族虽然体量大,但形成时间较晚,“乌兹别克”也叫“月即别”、“月祖伯”,这个名字作为政权出现的时间不超过600年,因为“乌兹别克汗国”直到15世纪初才出现。

但根据中亚历史学研究,乌兹别克人在10世纪时已经基本形成,这是一个说着突厥语的雅利安民族和突厥民族混合体。“乌兹别克”这个词,是来自金帐汗国第九位君主“月即别汗”。

月即别汗在金帐历史上被称为“清真汗”,他为了争夺大汗位置,借助伊斯兰教士的力量,让金帐汗国全面伊斯兰化。

今天的俄罗斯南部、中亚的伊斯兰化,都起于他。



月即别汗时期,金帐汗国空前强大,当时金帐汗国的军队被称为“乌兹别克军”,军队本身和他们的部落,以及征服的新成员共同组成后来的乌兹别克人。

15世纪末,阿布海尔的孙子昔班尼汗带着臣民南下中亚,并灭掉最后一个中亚马背帝国——帖木儿汗国,建立了昔班尼王朝。

这个昔班尼王朝,就是乌兹别克人的第一个国家,后来改称“乌兹别克汗国”。

受限于中亚的气候和地理,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不大,但人口密集,因为该国位于河中地区,还占据了中亚最肥沃的土地之一——费尔干纳盆地。

费尔干纳是中亚的文明源头之一,这里东边是帕米尔高原,西边是克孜尔库姆沙漠,中间则是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汉朝时盛产“汉血马”的大宛国,就在费尔干纳盆地。



乌兹别克汗国成立后,统治了周围大大小小的民族,如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维吾尔等等,因为族源混杂,所以乌兹别克人和大部分中亚民族一样,从血统上难以找到特点。

严格来说,他们都是黄白混血民族,乌兹别克人里有白人的深目高鼻,也有黄种蒙古人面孔。

但在乌兹别克汗国晚期,乌兹别克遭遇了大分裂,化为布哈拉、希瓦和浩罕三个汗国,三大汗国从西向东排列,并存百余年。

直到19世纪,沙俄征服了整个中亚,乌兹别克人从此成为沙皇的臣民。



沙俄后期,俄国人曾驱赶乌兹别克人侵略中国,如道光时期的张格尔叛乱,和后来同治时期的浩罕汗国入侵。

至20世纪初,由于沙俄帝国灭亡,苏俄重新征服、划分了中亚的土地。

当时,列宁主张“民族自决”,所以作为地区大族的乌兹别克,基本继承了前汗国时代的土地。该国大部分位于河中地区,但半数国土仍是沙漠,唯有费尔干纳盆地适宜居住。

近百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人口中心在这里,首都塔什干也在这里。



【二】
“棉花战车”带来荣誉,也带来痛苦

自古以来,在中国西部、北部的民族一般被划为游牧民族,但位于中国西北部,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却是农耕文明。

从甘肃的嘉峪关往西,无尽的戈壁和沙漠仿佛告诉东方人,前面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但越过这片沙漠,在天山以西的中亚,还有一片水草丰美的土地。

从里海到费尔干纳盆地,再到伊犁河谷,大量河流和湖泊灌溉着土地,大西洋水汽还带来降水,让这里农牧业自古发达。

在乌兹别克,这里能养育带甲十万的帝国,也能维持撒马尔罕、安集延、苦盏等大城市,证明当地可以做一个独立的经济中心。



在乌兹别克,当地的农业是老本行,除了稻、麦、瓜果之外,这里有棉花、胡椒等经济作物,但并不是主力。

在苏联时期,按照苏式经济的“分工原则”,各地遵从莫斯科的命令,在全国经济体中扮演一个角色。

虽然苏联国土很大,但整体都处于高纬,很多南方的作物难以生长。典型的如水果、茶叶、橡胶、棉花等作物,在俄国土地上基本不长或者收益差。

因此,苏联只能让南方的外高加索国家和中亚负担这种工作,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少,适合种棉花,莫斯科就下令让乌兹别克斯坦全力种棉花。



自此,乌兹别克斯坦开动“棉花战车”,该国中部开辟有大量棉田,苏联投资兴修了水利设施,用大生产运动整理田地,以集体农庄形式统筹劳动力种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