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商务局负责人,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为主题,围绕“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两区’建设促进改革开放”深入一线调研,聚焦群众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沟通对话。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三地共同编制了氢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六条重点产业链图谱。
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在节目中介绍,2025年,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建成,未来规划建设的S6线可以实现1小时内到达雄安新区,15分钟就能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六环改造工程建成后,7.4公里长的道路将被引入地下,原有道路成为“高线公园”;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已经建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正在搬迁。“目前,副中心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优质要素资源正在加速集聚,运河商务区已经吸引注册企业超过2万家,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一批市属国企也在加快落地。”杨秀玲表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与雄安新区形成“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
为了推动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燕郊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北三县产业转型升级。例如,联泰集群算力就是北京的一家研发在北京、生产制造在燕郊的企业,去年实现了投产,产值达到5000万元。
“目前,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都超过了1万公里,1小时和1.5小时的交通圈已经基本形成。”杨秀玲表示,目前通州与河北北三县对接道路已达10条,副中心连通北三县的厂通路今年年底开通,从大厂到副中心的路程缩短5公里;在建的轨道交通平谷线,建成后从燕郊到副中心仅需9分钟。
杨秀玲介绍,2023年北京与天津、河北携手,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三地共同编制了氢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六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联合举办了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京津冀生命健康、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去年,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近750亿元、增长110%,自2014年以来已累计超过2800亿元。如今,“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文化贸易是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去年,市商务局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着力打造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展示中心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功能载体优势,集聚全球文物艺术品资源,形成全链条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文物艺术品展示交易可以与城市新形态、新空间、新场景深度融合,更好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释放消费潜力,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市商务局局长朴学东说。
日前,国务院批复了《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赋予了北京170多项的改革开放任务。朴学东表示,今年,北京将有多个具体行动方案,比如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重点园区专项提升行动,每个具体行动都有详细的落实方案。“同时,我们还将继续深入调研,将企业诉求变成具体工作的实施方案,尽快地提高效率、压缩时间,让企业尽早受益。”文/本报记者蒲长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