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5
底是磨出来的
很多时候,一个形象的词,比一篇文章给人启发还大,
比如“磨底”这个词。
这个词应该是2010-2014年上一轮熊市期间产生的,一看到这个词,所有难以表述的感受,就立刻有了具体的文字去“沉淀”。
简单地说,无论是股市的底部,还是人生的低谷,“底”,并不是跌多了就自然跌出来的,毕竟地板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还有十八层地狱,“底”是通过时间、精力、心态、学习,慢慢“磨”出来的。
公号的读者应该有不少是投资股票的,今年上半年的行情非常糟糕,尤其是二季度,糟糕到平时一见面就聊股票的朋友,都要回避“股票”这两个字。
在经历过“2001-2005年”和“2008-2014年”两次大熊市的我看来,这次从2015年开始的第三次熊市,和以往不会有什么区别,一个字:“磨”。
2/5
一磨时间
“磨底”磨的是时间,而不是跌幅。
上上一波大牛市2007年见顶后,第一波从6124点,跌到1664点,用了12个月。但真正的熊市才刚刚开始,从2009年反弹的高点3478点,整整用了57个月,才来到下一轮牛市的起点2000点附近,跌幅只有前一波的一半,但延续的时间是前一波的近5倍。
今年看起来好像跌了很多,“人日”都说了,估值已经在历史底部附近了。但从“磨底”的角度说,时间上还远远不够,距离2015年的大顶,才三年时间,距离今年1月大反弹的顶部3587点,才半年时间。
“猜底”是熊市中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是2700、2300,还是跌破2000点,只要在这个位置震荡两三年,时间会让一切面目全非。
当年股票群里有人在6000点离场,等了一年,完美地躲过杀伤力最足的第一波暴跌,又在2000点以下带着上一波牛市收获的“子弹”重新进场。其后,经过与大熊3年的博斗,股指几经折腾,回到2600点的位置时,他的资金终被腰斩。
为什么时间因素比点位还要重要呢?有人统计过股票账户的开户时间,发现一半以上是2007年大牛市注册的,四分之一注册于2015年的小牛市。而2000-2007-2015,这三轮大牛市顶部相隔时间都是7、8年。
这说明一件事,“场外”储备了足够数量的“备用韭菜”,是一轮大牛市的基础,因为大牛市的后半场,大部分股票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