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杭州岁月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位于杭州建德梅城的范仲淹祠 图源:视觉中国


38岁那年,范仲淹第一次来到了杭州,对西湖的秀美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的他,还是一位在基层辗转多年的小官,杭州于他,也只是过客。

很多年以后,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以及庆历新政的改革挫折,范仲淹在诗中写道:“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

“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在范仲淹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杭州让他难忘的,绝不止于西湖。两度在杭州为官,不管在官场上是进还是退,不变的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

一直到过了40岁,范仲淹在晏殊的推荐之下,才得以入京为官。崭露头角的他,却很快因为敢于直言,在8年时间内三次被贬。

1034年,46岁的范仲淹被外放睦州(今杭州淳安、建德、桐庐一带),这是他的第二次被贬。

从京城到偏远之地,又是拖家带口,范仲淹一路花了4个月。3000多里的奔波,范仲淹对被贬没有怨天尤人。今天在他的诗文中,看不到太多郁闷和低落。或者说,他的所忧所乐与被贬或升官没有太多的关联。

乐在山水。在写给晏殊的书信中,范仲淹说,睦州“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

抵达睦州已是4月,在这里虽然只是短短数月时间,却是范仲淹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有学者统计,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有六分之一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公事之余,面对睦州的山水、白云、石泉以及百姓生活,范仲淹兴之所至,写下了《潇洒桐庐郡十绝》。

10首诗,都以“潇洒桐庐郡”开头,如“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这组诗,不仅是范仲淹心境的写照,还在千年以后成就了“潇洒桐庐”的名声。城以诗名,也许这就是文化力量的体现。

忧在民生。“进亦忧退亦忧”的范仲淹,虽然在山水中找到了潇洒之乐,但退隐山水从来不是他的本意。

范仲淹曾多次以鲈鱼入诗,如“不道鲈鱼美,还堪养病身”,向往的是远离朝堂后悠闲自在的生活,但同时,他也写下了“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充满着对渔者的关切与同情。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