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告别“邬达克”暨岁序更新迎春联欢举行。
穿过一条小径,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纪念馆映入眼帘。这栋修旧如旧的建筑是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格,有着陡峭的坡屋顶和高耸的烟囱。建筑四周,不时有前来参观的市民,拿手机或相机拍下建筑的影像。1月28日下午,“爱无尽 行有极——告别‘邬达克’暨岁序更新迎春联欢”在纪念馆三楼举行。前一天,纪念馆在公众号上发表声明:邬达克纪念馆正在进行的“阅读建筑”展览将至2月4日结束;之后,邬达克纪念馆也将暂时与公众告别。
2013年1月8日,邬达克诞辰120周年之际,这座经修缮的纪念馆正式开放。此时距离邬达克纪念馆馆长、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第一次见到这栋建筑,已过去近4年。她还记得2009年第一次来到番禺路129号时这栋建筑的样貌。“邬达克旧居被掩在临街的一幢酒店后面,只能从酒店外廊通道进入,从断墙里长出的野树有碗口粗。”机缘巧合之下,她开始启动邬达克旧居的修缮,并筹办了后来的邬达克纪念馆。
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高级顾问章和轼也对当初的邬达克旧居记忆深刻。回望这段历程,他非常感慨,“邬达克旧居在上海历史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上海市民及老建筑发烧友的上海历史建筑的网红活动,可以说是从邬达克旧居修缮且免费开放之后开始的。”
在这场告别“邬达克”的聚会上,回忆起与“邬达克”这个名字密不可分的15年,刘素华数度哽咽、落泪。她还能清晰回忆起修缮邬达克旧居时的种种故事。
当年修缮旧居时,工人在西南屋脊上发现了一个不知何用途的固定构件,刘素华阻止了工人锯除它。“我忙找寻资料,最终在邬达克拍摄的16mm胶片里,知道了这是固定屋脊上的飞鸟设计底座。”为了还原飞鸟的设计,修缮团队曾尝试使用多种材质,最终选择从浙江东阳找寻木雕师傅进行飞鸟的雕刻,为了防水防虫,还在沥青里浸泡了一个月。在如今邬达克纪念馆的西南山墙面,烟囱和飞鸟设计高高耸立,粗粝的白墙衬托着陡峭的屋面、老虎窗,还有邬达克为喂养鸽子而设计的休憩平台,与常常落栖在这里的飞鸟交相辉映。
邬达克纪念馆开幕以来,一直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这些年共有超过100万人次走进纪念馆。刘素华记得,当初为获得纪念馆开馆所需的展陈史料,历经了重重困难。“我不是邬达克的后人,获得史料的过程很艰难。”2010年2月,她第一次去斯洛伐克、匈牙利,沿着邬达克的生命足迹进行深度调研;后来又在2015年、2016年等年份,多次去欧洲、北美等地,寻找邬达克纪念馆史料线索与展陈授权。另一面,通过在上海举办讲座、科普活动等,她也因而获得了部分沪上珍贵的邬达克相关史料。
这场聚会,见证邬达克纪念馆成立始末的学者、专家、纪录片导演等都来了。“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设计风格丰富,呈现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形式,是近代上海城市建筑美学发展变化的历史缩影,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档案。”同济大学教授朱钟炎说,“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大学设计教育领域来说,了解城市设计历史的发展史实和资料,依然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动教材。”表演艺术家陈少泽、赵静表演了诗朗诵《您好!邬达克》《鸟儿在这里停留》。
“邬达克纪念馆刚开放时,来的年轻人特别少。通过讲座、展览以及连续八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等活动,向学校、青少年延伸,让年轻一代对城市建筑遗产产生兴趣。”刘素华说,而今,有特别多年轻人走进纪念馆,这里已成为沪上最不缺人气的场馆之一。“15年弹指一挥间,我从40多岁到60岁,太多建筑文化遗产爱好者给我力量,我想向所有‘邬粉’们道声感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