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百晓生
编辑 | 古利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1200多年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游历如今湖南省常德市的美丽山水、品尝到当地美酒后,写下了千古名篇。
常德有辉煌灿烂的酒文化,从7000年前就拥有了成熟的酿酒技术,一直是湖南酿酒工业的明珠。如今,常德正以“扩产能、提品质、树品牌”为抓手,力争打造百亿大产区。
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常德,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因东临洞庭湖,西接黔渝,自古便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之称。
常德地处沅江之滨、武陵山下、德山之麓,有着“最湖南”的地形,从西到东跨越了高山、丘陵、平原、大湖。
在武陵山区与雪峰山山脉之间,大自然造就了一个封闭盆地,让位居其中的常德拥有高山盆地小气候。
盆地内部高山峡谷纵横,90%的地貌都是山,加之降水丰沛,河流湖泊众多,植被覆盖率极高,让常德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十分有利于微生物的繁衍。
值得一提的是,常德土壤中富含硒。比如常德市桃源县被称为中国硒乡,超过50%的面积为富硒土壤,硒含量超过0.4毫克/千克,达到22万公顷。
硒在地壳中的含量非常稀少,被中国营养学会列为人体必需的15种营养素之一,影响着人体健康。
常德酒企利用生长在富含硒元素土壤上的有机玉米、高粱和小麦,酿造的酒具有醇厚优雅的上佳品质。
在水源上,常德市地处沅水、澧水下游。沅水是长江第三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贵定县苗岭斗篷山的鲢鱼洞,全长1033公里,与5省60个县市相连。经过22条河流汇聚,浩浩荡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以常德为终点,沅水自常德德山入洞庭。
而澧水自西北入洞庭,白沙长河,龙阳入湖,沅澧姐妹河从桀骜不驯到日渐温顺的交互和默契,成全了一个湖泊的丰盈与大度。
如果春夏交际的时候,处在八百里洞庭的某个节点,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沅水、澧水,一清一浊,注入浩渺洞庭。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美景,其实也展现了沅水与澧水从常德入洞庭湖的浩瀚气势。
洞庭湖用汹涌波涛涤荡着常德,也浇灌了这片沃土,使之自古便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酿造技术被录入《齐民要术》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取名来自于《老子》的常德,以“善德”为文化根基,酿酒历史源远流长,被视为湖南酿酒工业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家发现大量陶质酒器,证明常德至至少在70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酿酒技术,创造了灿烂的酒文化。
先秦时代,常德先辈便有摆“春台席”置酒“与之合饮”的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德酒业发展到新高度,一方面,朝廷放松了管制,当地的人们可以自由酿酒;另一方面,生逢乱世,士大夫们喜欢用喝酒带来的精神满足,去弥补现实中的失落。
归隐后的陶渊明,以常德为原型,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出了常德人的豪爽,也道尽了常德酿造技艺成熟,可以家家户户都有美酒。
当时,常德产的武陵桃源酒已经远近闻名,酿造技术被录入《齐民要术》中。
到宋代,常德酿酒业兴盛,本地产的“毛汾”被作为朝廷御用贡酒。
到清朝和民国时期,常德境内遍布酿酒作坊,酒文化十分发达,当地人爱喝酒好喝酒。解放前夕,常德有糟坊72家之多,其中尤以马万龙糟坊最负盛名。
2021年7月26日,常德产区依托良好的白酒酿造环境和千年文化历史,提出“扩产能、提品质、树品牌”的十四五规划:加强对常德市白酒生产企业的培育,支持企业从研发、营销、技改、品牌推广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快速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陵酒、德山酒、石湾酒3家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力争到“十四五”末,常德市白酒产业年销售收入过70亿元,年税收过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白酒全产业链总产值过100亿元。
继香型热之后,产区热成为下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十四五规划中,仁怀、宜宾、泸州先后提出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目标。常德百亿产区的提出,可以在贵州、四川之外进一步丰富酱酒的生态,可以为中部产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The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