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的生活——智识生活如何滋养我们的内在世界》
[美] 泽娜·希茨 著
吴万伟 译
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智识生活是什么?它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益处?普通人如何过上一种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
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人人都奔波忙碌,几乎每种事物和每个人做事的价值都以"有用与否"这个尺度来衡量。久而久之,人变成了工具,工作毫无意义,生活疲惫无着。哪里可以寻得持久的快乐、内心的笃定以及人格的庇护?
在希茨看来,智识生活可以培育人的内在价值,找回人之为人的尊严,重启自由思考的能力。很少有体验能像智识生活那样让人备感充实,而这种智识生活来源于纯粹的学习、必要的闲暇以及沉思。
希茨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遵循一种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传统,通过文学、图像、故事和案例来展示她眼中真正的智识生活是什么样子。她以令人振奋的典范为向导,身体力行地投入当地社群的集体中,亲身验证智识生活在不同阶层践行的可能性。她意识到,学习是普通人就能做到的高级活动,以学习为目的的智识活动能够滋养人的内心生活,创造幸福价值。她带领我们回眺人类过往的精神高度,思考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学习是如何被追名逐利所腐蚀的?智识生活对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社会的繁荣有何种作用?在人类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向我们提出的要求面前,人文学科又该如何发挥其"无用之用"的力量?
>>内文选读
把学习本身作为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加以赞扬常被指责为一种贵族偏见,就好像贵族亚里士多德的支持是道德死亡之吻,就好像真理不能与道德上的丑陋纠缠在一起。但是,我提到的现代工人生活中的休闲遭到的破坏,以及他们人性遭到的践踏,应该使我们更加重视而不是轻视休闲的价值。听到这样的故事后,我们应该在其驱策之下帮助所有工人争取到足够多的闲暇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享受、省察和追求健康有益的消遣,而不是只有那些享有特权的少数幸运儿可以拥有这一切。在反思一次教育工人的失败尝试时,哲学家西蒙娜·韦伊写道:
这是谴责所有此类工作的理由吗?相反,重要的是,在提升工人阶级文化素养的各种努力中,区分那些旨在加强知识分子对工人支配地位的努力以及那些旨在让工人摆脱这种支配地位的努力。
韦伊指出,寻求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培训的现代教育工作者最好牢记这一点。我们是要提升穷人中那些值得支配他人的人的地位吗?还是说我们要彻底消除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差别?
那种认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真正和严肃地学习的想法根深蒂固,难以撼动。不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以在加利利的基布兹工作的渔民门德尔·努恩作为例子来看一下,他生于"一战"刚结束之时。他在捕鱼时发现了古代石锚,于是把它们收藏起来,现在他的藏品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为了弄清楚自己发现的是什么东西,他研究了关于古代渔业的文献。由于很少有人对这一领域感兴趣,他成了最重要的专家之一。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这个知识课题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一次普通的捕鱼行为就此在他眼中有了广泛而深刻的意义,成为拥有几千年历史并且与他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项人类事业。
在我的家乡美国,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在夏天会带上望远镜,前往黑咕隆咚的乡村地区参加观星聚会,找寻超新星、双星和难得一见的行星连珠。在葛底斯堡旅行时,你会发现成千上万的所谓普通人突然想知道160年前那场战役中发生的一切:士兵、死尸、军服、武器、用兵策略和战役胜负。我在以色列待过一个夏天,在那里,激发了大众想象力的是考古:人们不惜忍受高温前来聆听有关某块石头、这座山峰或者那个山谷的故事,这些故事书本上并没有记载。指控宗教是反智活动的说法由来已久,且流传甚广,但我遇到的普通信徒中很少有人不对在《创世记》中为何会出现两个创世故事感到好奇的,其他问题还有:"撒旦"究竟是什么东西?耶路撒冷圣殿中的陈设饼是用来干什么的?诸如此类。
在研究天文学、历史、考古学和宗教的过程中,大量细节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基本问题:宇宙从何而来?浩瀚的星系是随机生成的,还是早已设计好的?是什么使战争这种人类最大的恶成为可能?是什么能让战争从道义上来看具有必要性?在以色列,我问一位考古学家,是什么促使她在近38摄氏度的高温下筛土,并花费无数小时对陶器碎片进行分类。她告诉我说:"我对古代经济感兴趣。金钱让人及其群体变得伟大,但它也是邪恶和毁灭的源头。我想弄清楚:这怎么可能?善与恶怎么会共存于一体?"
图源:视觉中国
好学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但学习方式和程度各有不同。然而,与热爱户外活动不同,我们未必总能察觉到对学习的热爱。它以低级形式出现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忽略;而它以高级形式出现时,我们又可能认不出来。我们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拥有的欲望和目标形形色色,而且有着难以觉察的等级差异。我们的终极目标对我们来说可能看得见,也可能看不见。因此,我们可能是为了学习本身而热爱它,也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利用它;它可能是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手段,也可能是获得成就感的垫脚石。学习还可以在热衷于休闲的社会习惯影响下,随波逐流地自然形成。我们也许不知道驱使自己的究竟是真正的热爱,还是其他事物的影响,这需要检验之后才能知晓。不过,如果认为学习只出现在专业人士身上,那就像把得到赞助的登山者看作唯一真正的户外爱好者一样荒唐可笑。
这篇引言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学习的内在价值以及与之相伴的休闲和沉思,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接下来要谈论的那些为学习而学习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好学真正践行起来是什么样子?它会如何塑造人的生活?如何充分践行对学习的热爱,使其变成一剂良药来改变没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或减轻各种不可避免的苦难?践行对学习的热爱怎么能被当作个人全部努力的顶峰呢?
但是,我所举的例子只会引出更多问题。好学是如何被追名逐利腐蚀的呢?智识活动与普通人类社会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紧张关系?在本书第二章,我会尝试分析因贪恋金钱和地位而使学习受到玷污的情况。接下来我会讲两个故事,关于智识生活带来的改变和救赎:一个是著名的奥古斯丁的故事,另一个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其《那不勒斯四部曲》中从现代世俗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起源的叙述。
最后,我会转向第三类问题。最令现代有智识追求的人感到困扰的是这样一种感觉:在人类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向我们提出的无边要求面前,为学习而学习显得无用,因而是不合理的。我把表面意义上的"有所作为"与形形色色的人与人之间的服务形式区别开来,就是要表明,当智识生活视自己为后者并命令自己这样时,它就是有用的。
以书籍和思想为核心的活动,自然是由专业学者管理的。如今,许多学者却像我一样感到极度沮丧和坐立不安。我相信,这种不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问题,与之相关的是想象力的缺乏。我们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已经变得陈腐乏味,了无生机。我们的目光茫然地转向其他前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某个岔路口走上了歧路。在庄稼地里干活,或者在夜总会里唱歌,我们肯定会觉得更加充实;我们的才干如果用在争取人权的全球性事业上,肯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就算我能提出精妙绝伦的哲学论证也毫无用处。同样,一次详尽的历史分析——展现我们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曲折坎坷的历程是如何让我们沦落到这般可悲田地的——或许让我们变得更为明智,却无法恢复我们早已丧失的生机与活力。我们需要的是形象和典范:带领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和激励我们奋斗的迷人幻想,以及一些提醒,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什么样子,以及未来能成为什么样子。只有到了这时,浪漫才会重新降临。
本文整理自《有思想的生活:智识生活如何滋养我们的内在世界》
作者:
文:泽娜·希茨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