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泽东修改文章的“法门”

0
分享至

毛泽东不仅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更多的是为中央即将下发的文件把关,还帮别人修改文章,为报刊修改社论、通讯乃至编者按,这是替文字把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原名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句话显然不准确。它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原来,这句话是共产党从国民党那里“化”来的。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他的口号是:“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

1943年8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与国民党的说法针锋相对。这篇社论一发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句话广为流传。1943年,年仅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据逄先知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说,毛泽东1950年听到女儿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认为不妥,叫人把歌名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字一添,逻辑严密,句子更有节奏感。

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去世。谢觉哉为毛泽东代笔写了挽联:“为民族翻身,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眼睛亮得很,骨头硬得很,典型顿失,人尽含悲。”挽联措辞最见文字功夫。

毛泽东改为:“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不得不承认,改得精彩。“云水襟怀”“松柏气节”成为亮点,上下句对得更工整了。

1958年8月,福建前线“炮打金门”后,毛泽东让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章老的信中有这样几句:“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希诸珍重。”这是针对当时美国欲图“划峡而治”的阴谋而写的。毛泽东对这封信很欣赏,但认为把台湾看作“南天”不恰当,提笔改为“南云”。“南天”改“南云”,一字之改,防止了政治上的歧义,顷刻之间,文采飞翔。

毛泽东在1959年4月说:“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中国小说里有一些不怕鬼的故事……我想把不怕鬼的故事、小说编成一本小册子。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在毛泽东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了《不怕鬼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2月出版)。

毛泽东修改了何其芳撰写的《不怕鬼的故事》序言,还加写了两段话:“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越喜欢我们,发出慈悲心,不害我们,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忽然变得顺利起来,一切光昌流丽,春暖花开了吗?”“世界上妖魔鬼怪还多得很,要消灭它们还需要一定时间,国内的困难也还很大,中国型的魔鬼残余还在作怪,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这两段话,写得格外精神,包含辩证法,体现了毛泽东不怕鬼的精神。何其芳称之为“神来之笔”。“光昌流丽”这个词是毛泽东随手创制的新词。

1967年6月17日,新华社发表中国成功发射氢弹公报。毛泽东修改了这篇通讯。他说:昨天,氢弹公报,我把“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统统勾掉了,把“光焰无际”也勾掉了。世界上的光芒哪里有“无际”的?都有“际”,所以勾掉了。“万分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我把“万分”也勾掉了,不是十分,也不是百分,也不是千分,而是万分,我一分也不要,统统勾掉了。

毛泽东这段话有意思,充满哲理,这不仅仅是修改文章,也是教人打掉语言崇拜乃至个人崇拜。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把离开主题的一些空话删掉。不要向外国人自吹自擂。”

压缩或扩展是修改文章的一大法门。毛泽东说:“压缩是指分清条理,去掉空话,并不是说可以省略必不可少的词类,可以违背文法,也不是说可以不顾文字的形象性和鲜明性。有些写得好的报告,虽然篇幅颇长,却能引人阅读,使人不厌其长。有些写得不好的报告,虽然篇幅不长,却使人难看。这里的区别就在是否有条理,是否说空话和是否合文法。”

“三个是否”——“是否有条理,是否说空话和是否合文法”,说出了修改文章的三大关键环节。

1963年5月,毛泽东在修改“双十条”时,加写了一则千余字的短文,后来单独抽出来,成为一篇精炼的哲学论文,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这篇字字珠玑、句句精辟的短文,概括总结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阐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存在到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又从思想到存在、从精神到物质“两次飞跃”的观点,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大。

毛泽东对加写的这则文字比较满意,自我评价颇高。他在1964年8月24日说:“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这个道理中国古人也没有讲清楚。老子、庄子没有讲清楚,墨子讲了一些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但也没有讲清楚。张载、李卓吾、王船山、谭嗣同都没有讲清楚。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双十条’的第一个十条前面那一段话是我写的。我讲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毛泽东认为,《实践论》解决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解决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曾经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

节选自《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一书。

专家推荐

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文风和学风

全书围绕“毛泽东如何写文章”命题立论,称得上是一部毛泽东的“写作史”和“文章学”,对于讲好毛泽东的故事,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文风和学风,很有意义。

——陈晋(中共党史、领袖人物研究专家)

作者在毛泽东文献的深林密叶中“地毯式”地搜集毛泽东关于写文章的言论,博引旁征,引文和事例都很准确,读起来恰是一部毛泽东教人写作的生动教科书。作品运用散文化的言语讲毛泽东写文章的故事,颇多心得,娓娓道来,别有会心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自具手眼之作。

——朱向前(中共党史、当代文学研究专家)

《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

胡松涛/著

毛泽东的文章,值得读、需要读。


毛泽东的为文表达,包括措词、断语、修饰、口吻、文风,早已是中国当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文章中的才思、智识和卓见,也早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作者多年来悉心研习毛泽东的写作之道,倾力探究毛泽东的文章密码和语言魅力,用功甚勤而有心得,且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学立意,学章法,学变通,学才情,学言之有物又放诸四海,学超拔高迈又实事求是,所学必有裨益。


毛泽东文章之道,诚为为文者所必习。

【作者简介】

胡松涛,作家、学者。著有《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毛泽东文谭》(与陈晋合著)、《辋·王维》、《〈心经〉初见》、《民间的阳光》、《嚼雪录》,以及长篇小说《嫘祖》等。

《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散文集《民间的阳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长篇报告文学《延安繁露》入选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