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检查一下头灯电量,电量不足的立即充电,打冰时不要站在冰柱正下方,防止被冰柱戳伤。除冰时一定要戴好护目镜,防止冰碴儿扎伤眼睛。”1月31日4时许,当许多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供电段六盘山网工区隧道除冰作业小组负责人锁成彪,已经向工友们强调隧道除冰作业的安全注意事项,为当天的除冰作业做准备。
不畏严寒 六盘山中除冰忙
六盘山是宝中铁路的咽喉要道,受特殊地质构造和周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冬季部分地段渗漏水易凝结形成冰柱,冰柱一旦触及隧道内悬挂的铁路接触网设备,就会接地跳闸,造成铁路行车中断。
为确保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每年11月中旬起,六盘山网工区的24名职工,在做好管内接触网设备检修工作的同时,还担任着管内5座长大隧道共计16.5公里的除冰任务,这项工作直到来年3月底才会结束。
1月31日4时06分,驻站联络员王亚峰先行到达运转室,按流程申请除冰作业调度命令,联控作业车出库。换好绝缘靴,戴好绝缘手套、安全帽,“打冰人”用干净的抹布仔细擦拭绝缘杆,用绝缘摇表进行绝缘测试,确认绝缘强度合格,一套流程下来,困意和寒冷早已驱散大半。这一切看似紧张、繁杂、忙碌的准备,对于已有数十年打冰经验的他们来说,早已内化为标准化作业习惯。
7分钟后,除冰作业命令下达,锁成彪和工友们从六盘山车站乘轨道车进入六盘山隧道。
彼时,隧道内的温度已降至零下18摄氏度左右。刚出车门,彻骨的寒冷立刻袭遍全身。昏暗的隧道里,弥漫着呛人的尘土味。锁成彪和青年职工田洒洒全副武装,戴着头灯、护目镜,在车间盯岗干部监护下,站立在并不宽敞的作业平台,细致搜索冰柱分布情况。
狭长的隧道内寒风刺骨,几厘米、十几厘米、二十几厘米长的冰柱在灯光下逐渐显现出来,锁成彪和田洒洒举起4米多长的除冰杆,一杆一杆砸向隧道拱顶、两壁一处处凸起的冰柱。除冰杆与坚冰的撞击声、冰块掉落和除冰人员抡杆的口号在隧道中回响……
“打冰不仅靠体力,更要靠技术,杆把要握紧,每次发力一定要均匀。”锁成彪大声提醒田洒洒。每杆落下时,除冰人员的虎口总被震得发麻生疼。很快,“打冰人”口中呼出的雾气便在帽子和睫毛上挂上了霜,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冰柱。
就这样,轨道车走走停停,不断驶向隧道深处的下一个除冰点。
不分昼夜 只为列车安全运行
当日8时05分,作业车平稳返回六盘山车站。锁成彪麻利地组织大家将掉落到作业平台内的冰块装进编织袋,倾倒在路基旁的宽阔地带。做完这一切,此次除冰作业才暂时结束。而这样的作业,一天最少要进行3次。
原来,日常的除冰作业主要利用列车运行间隙进行。春运以来,随着气温变化,除冰时间间隔缩短为6至8小时,每昼夜需要出动3至4次,每趟除冰最少需要3小时,除冰达60余处,一次作业除冰挥杆数高达上百杆。
今年52岁的锁成彪已是第19年参加隧道除冰工作。在每年的隧道除冰工作中,他总能对隧道结冰情况及时作出统计、总结,为应对隧道除冰,确保供电设备运行正常提供第一手材料。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锁成彪还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打冰技巧。他常常会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上班不久的青年职工,告诉他们怎么驾驭手中4米多长的除冰杆;如何选准角度,将冰柱一击即中;又该如何避免冰柱坠落伤人……从去年11月除冰工作开展以来,锁成彪已带领职工出动隧道除冰141次,行程超过4600公里,并连续多年实现隧道除冰零失误、零跳闸、零事故。
“春运期间,列车运行量大,除冰任务紧张,每趟出去,职工都会随身携带饼子、方便面这些应急食品,饿了就在车上随便对付一口。”六盘山网工区工长颜学均说,虽然辛苦,但每当一列列火车安全、平稳地疾驰而过时,铁路“打冰人”的心中总是充满自豪。(记者 赵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