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年,刘裕得到消息:“卢循、徐道覆率15万大军抵达京师建康,晋军一败涂地,江州刺史何无忌败亡,群臣准备迁都了。”后院起火,刘裕远在北方,这该如何是好呢?
刘裕征战一生,几乎都是打“逆天战”,平定卢循之战也是如此。6年前,刘裕只有12人,临时拼凑数百人,再招募一千多民众,就敢在京口起兵,灭了称帝的桓玄,摧毁了“桓楚”的十万大军。
刘裕擅长打“逆天战”,即便自己处境糟糕,敌军强悍,他也能克敌制胜,赢得非常漂亮。古代帝王带兵打仗,没人能跟刘裕掰手腕,李世民也是如此。从平卢循之战看,刘裕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李世民都要靠边站。
一、孙恩、卢循起义的背景
317年,刘聪的匈奴骑兵攻克长安,西晋灭亡,晋愍帝被俘虏,青衣斟酒、刷洗马桶,在屈辱中被杀害,着实可悲。此时,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
司马睿,晋朝皇室的远支,血缘关系淡化,故而晋元帝威望不足。“八王之乱”时,司马越成为暂时的赢家,但地位不稳定,便派司马睿渡江南下,以防不测。
司马睿,晋朝琅琊王,威望不足,只能依靠渡江的北方大族,以及江南土著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存活。如此,东晋出现了三种权力群体:司马皇族、世家大族、流民,这是构成东晋政权的支柱。
司马皇族,是世家大族之间连续的纽带,即便他们没兵、没权,但身份地位比较特殊,故而拥有一席之地。世家大族,东晋朝政的实际控制者,他们之间利益的平衡,是东晋存活下来的关键。
流民,从北方避难而来,以私人武装而存在,祖逖、祖约、苏峻、郗鉴是代表。东晋皇室、世家大族,需要依靠流民抵御北方游牧骑兵,又不希望他们参与朝政,故而流民不能“渡江”到建康,而是留在江北。
皇族、大族、流民三足鼎立,在动态中维持平衡,却逐渐被打破。谢安兄弟主政时期,为了组建一支直属于朝廷的兵马,从流民中招募士兵,号称“北府兵”,这是东晋最精锐的部队。
朝廷拥有武装,开始对大家族“动手”。401 年,朝廷下令:“释放奴婢、部曲、宾客,并从中招募士兵”,这就动了大家族的奶酪,也让被释放的奴仆、部曲不满,从而引起孙恩、卢循起义。
孙恩、卢循所代表的集团,既有流民、奴仆,更是世家大族。其中,卢循出身大家族,在“三吴”地区威望很高,故而一呼百应,很快就得到数万兵马,攻取8郡,直接威胁到建康安全。
孙恩、卢循起义,朝廷派“北府兵”镇压,结果主帅谢琰(谢安的儿子)轻敌冒进而败亡,起义军声势浩大。刘牢之、刘裕接管“北府兵”,奋力拼杀,灭了孙恩,但卢循逃到海上。
孙恩死后,东晋朝廷又陷入内斗,桓玄取代东晋,建立“桓楚”。刘裕不服,在京口起兵对抗。此时,刘裕麾下只有12人,后得到“北府兵”余部支持,总计也就一千多人,却灭了桓玄。
刘裕、桓玄死磕时,卢循攻取广州,占领岭南,东晋默许。409年,刘裕率兵北伐“南燕”,与鲜卑铁骑在北方厮杀,卢循、徐道覆趁势起兵,在刘裕的后院燃起大火。
二、刘裕的处境,比李世民糟糕千万倍
卢循、徐道覆号召力很强,所部快速增长到15万,气势如虹。此时,刘裕的处境非常糟糕,想要扭转颓势,难于上青天,但他却逆袭成功了。
刘裕,小名寄奴,是辛弃疾的“偶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刘裕,他号称“帝王收割机”,一生灭了6位皇帝,名气响当当。
从军事能力上看,魏晋南北朝没人是他的对手,论综合能力的话,估计只有宇文泰能跟他掰手腕。但是,刘裕的处境非常尴尬,因为他是庶族出身,几乎没有家族背景可以依靠。
魏晋时期,谁人控制天下呢?答案是:世家大族,东晋更是如此。天下,不是皇帝的天下,而是大家族的天下,是门阀的江山。刘裕并非门阀,而是一直受到门阀压制的庶族,彼此不能通婚不说,连吃饭都不同桌。
“卑微”的身份,刘裕能在门阀的包围中取得权势已经不容易,还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去灭了门阀,这也太难了。卢循、徐道覆虽说是叛军,却也是“门阀”,号召力比刘裕强太多。
卢循、徐道覆从广州一路北上,瞬间夺取岭南,占领6州,前锋抵达建康,刘裕的后院起火了。此时,刘裕的处境有多糟糕呢?堪称“绝境”,到了灭亡的边缘。
刘裕的盟友何无忌败亡,大将刘道规在长沙战败,损失三万兵马,荆州被包围起来。刘毅不听劝告,率2万兵马从京师出征,遭遇卢循、徐道覆埋伏,也是全军覆没。
卢循大军几乎占领了整个东晋,朝廷吓得准备迁都,诸葛长民、孟昶主张去投奔刘裕,或者定都扬州,躲避锋芒。可以说,朝廷已经乱成一锅粥,刘裕压根没有可以利用的后方。
此时,刘裕则正在北方作战,虽说灭了“南燕”,但中原并不稳定,后秦的骑兵军团虎视眈眈。更糟糕的是,刘裕所部受到瘟疫袭击,伤亡惨重。刘裕为了早点回到建康,以安定人心,只带4千兵马,其余还在后面。
区区4千兵马,且东晋已经陷入崩溃,刘裕要面对的是15万大军,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刘裕确实有胆量,即便自己处境艰难,也敢于跟对手决战,这就是帝王的气质。
看完刘裕的处境,再看下当年李世民东征窦建德、王世充时的背景。说起李世民的军事才华,许多人都以虎牢关之战为例子:“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击败了窦建德的10万大军,擒拿窦建德、王世充。”
必须承认,李世民打仗确实厉害,但3500“玄甲军”就能灭了窦建德、王世充军团,显然是不可能。李世民出征,唐军总计13万,采取持久战模式,跟联军打消耗。此时,窦建德的谋士建议奔袭长安,避实就虚,但窦建德不同意,否则李世民就终结了。
李世民背后有李渊、关陇集团,有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后方,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补给,不愁没饭吃,没兵使用。后来,窦建德疏于防备,在举行典礼时遭到李世民袭击,唐军以3500“玄甲军”为前锋,其余步兵也紧随其后,这才取得胜利。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采取持久战,慢慢寻找战机,然后一击制敌,整个过程也比较精彩。但是,虎牢关之战相对于刘裕“平卢循之战”而言,无论是难度,还是作战技巧,都远逊一筹。
李世民获胜,唐朝实力雄厚是关键,窦建德、王世充都耗不起,家底不行。刘裕能赢得胜利,是“逆天”,因为当时的刘裕谈不上“资源”,他几乎是逆势翻盘成功,堪称是神仙操作。
三、刘裕的“逆天作战”,李世民未必能翻盘
4千兵马回到京师,东晋朝廷暂时舒了一口气,却不相信他取得胜利。朝臣建议迁都扬州,躲避卢循、徐道覆的兵锋。刘裕直言:“一旦迁都,根本动摇,必定灭亡,毫无回旋余地。”
刘裕能打仗,但徐道覆也不差,此人战略眼光长远,战术指挥水平一流,是刘裕的劲敌。纵观“平卢循之战”,徐道覆的作战方案,与刘裕如出一辙,如果卢循采纳他的建议,则鹿死谁手未可知。
刘裕驻扎京师,修筑堡垒,在长江、秦淮河上遍布木栅,阻挡卢循水师。刘裕部署完毕,对群臣说:“如果卢循直接攻打新亭,在城南雨花台决战,则胜负就很难说了。”
徐道覆的作战计划,与刘裕想的一样,就是直接决战,在城南厮杀。但是,卢循不采纳。首先,卢循之前被刘裕打怕了,不敢轻举妄动。再则,卢循希望“三吴”地区的大家族起兵响应,从内部摧毁刘裕集团,不战而胜。
刘裕虽说是庶族,对江南门阀也比较残忍,但刘裕从未打败仗,门阀短时间内也不敢跟他叫板,只能观望局势发展而已。如此,卢循苦苦等待一个月,粮食消耗了一大半,“三吴”的豪杰却没啥动静,不由心生胆怯。
卢循犹豫不决之际,刘裕派遣索邈率1500铁骑掠阵,威慑叛军。索邈的这1500骑兵,都是从北方收编而来的鲜卑重甲骑兵,战斗十分强悍。卢循看到鲜卑骑兵杀来,赶紧下令撤退,驻扎在秦淮河西边。
刘裕曾对部将说:“卢循进攻城南,胜负难料,鹿死谁手未可知。卢循若是退守秦淮河西边,则胜利就是我们的了。”卢循退兵扎营,刘裕的“心理战”获得了成功,开了一个好局。
卢循见“三吴”豪杰没动静,决定亲自带兵进攻白石,吸引刘裕的注意力,然后在城南登陆。但是,刘裕早有防备,斩杀了擅自出兵的徐赤特,卢循的计谋没有得逞,晋军还趁势加固了营垒。
对峙日久,卢循、徐道覆粮食耗尽,全军退守九江。刘裕下令追击:王仲德率精兵3千堵住出海口,阻止卢循战败后逃到海上;孙处率兵3千,从海上出发,奔袭广州,攻打卢循后方;刘道规死守荆州,阻止徐道覆攻取上游。
部署完毕,刘裕亲自率兵,与卢循军团在雷池交战。刘裕亲自上阵,指挥士兵用弓弩齐射敌军战船,双方展开肉搏战。交战之前,刘裕料想风向改变,提前派兵去西岸埋伏,准备焚烧被大风吹来的战船。
刘裕上阵,晋军士气旺盛,双方从中午杀到傍晚,江水染成了红色。此时,大风突然刮起来,卢循的战船被吹到西案,晋军伏兵乘势杀出来,纵火焚烧,樯橹灰飞烟灭,卢循溃逃到鄱阳湖。
刘裕下令追击,进入鄱阳湖交战,大风突然吹断了晋军的大旗,军心不稳,认为是天意难违。刘裕大笑:“当年覆舟山之战,我的旗帜也断了,却灭了桓玄的数万大军;如今旗帜又折断,卢循就是下一个桓玄。”
鄱阳湖之战,卢循、徐道覆集中所有的精兵,直接杀向刘裕的中军。但是,刘裕革新后的晋军,普遍装备弓弩,杀伤力很强。再则,这些弓弩专门用于对付北方的重甲骑兵,穿透力没得说,卢循的士兵纷纷坠入江中。
激战之际,广州传来消息,孙处已经夺取城池,截断了叛军的粮道。如此,卢循与徐道覆都无心作战,纷纷溃逃。卢循逃到交趾(越南),被晋军击败,溺水而亡。徐道覆逃回始兴,城池陷落后,与晋军巷战,被刺死,叛乱结束。
刘裕平卢循之战,堪称是一次“逆天”战斗,但刘裕却能翻盘成功。从当时的处境来看,如果换成李世民,他处在刘裕一样的地位,估计很难逆袭。刘裕军事能力强悍,得到史学家吕思勉的承认:“李世民不过中等之才,远不如宋武帝刘裕。”
参考书目:《晋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