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布一则讣告:作家谌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4日9时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谌容,女,1935年10月生于湖北汉口,祖籍重庆巫山县,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1951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翻译、编辑,北京市第五中学教师等。1980年8月进入北京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谌容是著名作家、编剧,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75年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
1979年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发表在巴金先生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茅盾先生在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对该作品点名称赞,称其为“中篇小说出现了初步的繁荣”的代表。
谌容回忆,写完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自己当时在文学界谁也不认识,只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就把书稿交给编辑部的老孟同志。因为字数不够长篇,人民文学出版社无法出版。可是,老孟同志并没有把稿件退还我,而是积极地四处为这篇小说找出路,结果找到了上海复刊不久的大型期刊《收获》。”小说稿放在主编巴金的案头,巴金先生没有理会闲言闲语,甚至没有让谌容修改就直接刊登了。“从此,我很幸运地成为《收获》的作者。特别难忘的是,这篇小说发表之后,巴金同志听说这个作者还在扣着工资的情况下进行业余创作,就趁来北京开文代会之机,让他的女儿、《收获》执行主编李小林同志到家里来看望作者。记得那天我的三屉桌上是写了三分之一的《人到中年》手稿,她看了就非常热情地鼓励我快写下去。她的突然来访给我全家带来的惊喜可想而知。”谌容如此形容李小林,“从那以后,四十年间她不仅是我的责任编辑,更是患难与共的挚友”。
她的创作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勇于触及现实问题,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迅速引发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眼科医生陆文婷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处境和心路历程。作家敏锐地触及了一个富于时代意义的社会问题,显示了其艺术良知与勇气,引发了全社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
《人到中年》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谌容本人也凭借该片荣获第5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她的一生创作丰厚,出版的作品还有小说《减去十岁》《懒得结婚》等,收录于《谌容文集》。
谌容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她的人生起伏跌宕、几经波折,但这也培育出了她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使得她的文学作品能够直面人生社会,有着深切、厚重的人文关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谌容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关照与思考,她用毕生心血审视着我们的时代,并用文学语言把她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展现在了一部部文学作品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谌容的文学精神启迪后学,为当代文学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