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过年了,年前玉米的购销也基本结束了,虽然说在1月的下半月行情里,玉米走出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局面,但还是有点小遗憾的。
那就是临近收尾,玉米却突现跌势。
不仅是东北,也包括山东,都有企业开始落价了。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们也分析过,这时候的落价意义并不大,毕竟临近收关,购销停止,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而且停滞一后,再到年后,那又是一个新的故事。
所以年前的下跌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不过,新农观认为,虽然说这回玉米的涨势并没有那么地如人所愿,但是我觉得似乎有了另一个好消息,即玉米的“底”似乎是托住了!
之所以说“似乎”是不能肯定,但又觉得有这个苗头,所以各位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了。
想当初在增储消息刚宣布的时候,市场那叫一个失望,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没达到市场期盼的水平。
并且更糟糕的是,玉米不但没涨,反而随着增储消息的落地,跌势更大了。
但是我们之前多次说过,增储并不是来砸盘的,这是继取消临储玉米以来政策端首次再度增收玉米,为的是推动玉米的购销,帮助玉米缓解庞大的卖压。
所以增储不是没有效应,而是要随着时间的持续,然后才能逐渐显效。
本来预计效应可能会在年后显现,但事实上,在1月底2月初时就已经显现了。
而在年前,就已经有库点放出了继续增储的通知,也就是说,增储到年后仍然会持续。而随着增储效应开始显现,后期的效力也会好于年前,这对于玉米市场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消息。
第二,售粮进度快速推进。
增储的效应表现之一,就是推进玉米的购销进度。
之前玉米的售粮进度一直是偏慢的,而去年玉米又丰产增收,卖压就更加庞大,所以这也是市场不断看跌玉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到1月下旬以后,玉米的购销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多方机构统计,年前玉米售粮进度已基本与去年持平。
尤其是东北玉米售粮进度过半,这也使得市场稍稍松了口气。
虽然说地趴粮的风险犹存,但是随着粮源余量减少,企业再大幅压价的心态也会缓解,对玉米来说,砸盘的压力也就减轻了一些。
第三,各渠道库存均偏低,年后有建库需求。
也不光是去年,前两年玉米都闪了不少人的腰,导致去年玉米从上市开始,各大收粮主体都在观望,导致各渠道库存都明显低于往年同期。
低库存单一来看,意义不大,但是如果结合玉米余粮减少,可能就能形成一定的效应,至少在空库的情况下,再疯狂打压玉米的情绪就会弱很多。
第四,政策面支撑。
有人可能会说,政策面啥也没说啊,怎么就证明有支撑呢?
特别明确的说法是没有,但是同样也没有明确的打压的措辞。
今年一号文件对粮食提出的是“三稳一扩一提”,其中玉米和大豆都是稳定的对象。
那么也就不存在谁挤占谁,谁打压谁,大概率是维持原状。之前玉米持续下跌,不少已经跌破了种植成本了,而如果再进一步大跌,那势必会影响种粮心态。
再考虑到玉米增储已经提前出手,所以玉米再大跌的概率应该是减小了。
第五,需求虽弱,但数据令人惊喜。
去年围绕整个粮食领域就是4个字:供强需弱。
玉米的弱主要是弱在了饲料用粮上,深加工其实表现还不错。
但根据饲料协会的一组数据,去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为32162.7万吨,比上年增长了6.6%。其中,全国饲料企业的玉米用量比上年增加7.0%。
瞧瞧,这就有点意思了。
总产量增加与生猪产能高位有关,而玉米用量增加则是由于玉米价格走低后,把一杆替代等都挤出去了,自己重新夺回了主权。
而年后来看,这一趋势也将继续维持。
小麦虽然也跌了,但再跌到与玉米倒挂的可能性非常低,这也意味着小麦基本很难重回替代了。
而陈稻谷虽然有一定优势吧,但已经连拍了几年,余量也有限了,不足以对玉米形成威胁。所以未来玉米饲用替代最大的敌手落到了进口谷物上。
相比前几年来说,玉米的替代压力小了很多,也意味着需求是有支撑的。
所以表面看玉米还是风平浪静,但是平静如水的表象下面,却已经在发生一些变化了,只不过下一步要看这些变化的进度如何,以及对市场阶段性行情影响最大的因素——情绪会如何演绎了。
但从一些迹象上来看,我觉得玉米的这个“底”似乎是托住了。
本文完,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