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烈士于危难间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理想,他们的故事逐渐湮没无声,只在破旧发黄的报纸和记录本上,抑或人们口口相传的只字片语间。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就是这样一个人,皖南事变发生后,他率先冲锋突围,遭遇袭击重伤昏迷,无力再战。然而为了不拖累战友突围,清醒后毅然自尽壮烈牺牲,享年仅有三十五岁。
袁国平
袁国平生于1906年,他是湖南邵东人,家庭出身贫苦,但却在艰难环境中接受了基础教育,并于16岁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算是毛主席的学弟。当年的湖南长沙,也被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席卷,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学习团体和小组,袁国平身为青年知识分子,涌动着无限的爱国热情,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因为当时的中国衰弱腐朽,和许多青年一样,袁国平也产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1925年,他报考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并迅速从这里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大家都知道当年的黄埔军校将星闪耀,第四期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依然人才辈出,除了老蒋嫡系张灵甫谢晋元之外,还有之后的林帅和刘志丹等大名鼎鼎的人物。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天生聪慧又努力异常的袁国平更是如此,学习期未满,他和同窗们便走上战场,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他逐渐成长起来,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革命工作者。1930年6月袁国平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军军团级的领导人。
红军长征
在经历了残酷的五次反围剿后,袁国平随着红军大部队转移,开始了长征。在1934年初冬时节,中央红军成功突破封锁线,而后大部队挺近湘南地区。当时国民党在宜章地区的守备军相对薄弱,听到红军来了,很快望风而逃,我军军没有受到多少阻碍,就占领了这一地区。
袁国平在紧张的战争间隙不忘政治宣传工作和招新,不但很快稳定了这里的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还很快组织宣传攻势,向当地百姓宣传我军政策,不但顺利避免百姓的恐慌和不信任,还得到了当地人的普遍拥护,很多人主动前来要求参军,最终红军在这一地区招收了四百多人。这对于当时我军被迫转移时的士气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这里不是红军的安乐窝,经过湘江之战后,红军损失惨重,如果不能及时强渡乌江,就会被困死在这里。然而当时敌强我弱,客观条件相差悬殊,弱小的红军如果要生存,就必须向死而生地战斗。袁国平十分清楚当时的险峻形势,在渡江前他又一次做起了拿手的宣传工作,召开了动员大会,将客观形势和目前面临的困境娓娓道来,一方面鼓舞了官兵的作战士气,另一方面也成功地坚定了大家战斗到底的决心。
遵义会议地址
在顺利渡江后,红军来到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然而这时的袁国平因为长时间劳心劳力,感染了伤寒,这在当时是足以致死的大病。红军缺衣少食,药物紧缺,袁国平依靠强大的意志熬过了这一劫。然而关关难过关关过,很快就到了雪山草地,袁国平大病初愈,因而有一匹战马供他骑乘,可他却毅然将马让给了受了枪伤的唐亮。
建国后唐亮授勋上将,他曾感慨万千地说,当初要不是袁国平主任将马让给我骑,我连雪山
都爬不过去,袁国平大病初愈,不过他是徒步过的雪山,而把坐骑让给受伤的唐亮。建国后唐亮上将曾感慨万千,缅怀袁国平,“当初要不是袁国平主任的马,我只怕早就葬身雪山,哪里还穿得上这身将服?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没有机会亲眼看看新中国的模样。”
1935年袁国平跟随红军大部队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部顺利会合。当时的他除了继续任职政治部主任外,还在陕北根据地组建红军大学,他发挥了宣传教育的专长,为党和军队培养了大批人才。
卢沟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哀鸿遍野,亡国灭种迫在眉睫,在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之下,第二次国共合作轰轰烈烈的展开。共产党积极抗日,将前五次反围剿后游离在南方各省区还在打游击战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重新整编,归入抗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又名新四军。
当年年末,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因为南方远离陕北根据地势力范围,因此宣传和政治工作十分重要,政治部主任的职位一直悬空未决。之后毛主席听闻后,亲自向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推荐了袁国平,说他“政治开展经验多,能独立工作。”于是袁国平从陕北奔赴江南地区,开始主持大局,成为当时的新四军四巨头之一。
袁国平在任期内,一直非常支持叶挺和项英的工作开展。在当时正好是整个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刚刚步入了僵持阶段。由于日本军队在前期都是以狂飙突进的态势,导致很多地区的战略物资和人员根本来不及撤离,就已经沦陷,所以后方物资紧缺,支持战局十分困难。因此,很多人都对抗战的前景十分悲观,认为这场仗很难打赢。
然而袁国平不这么认为,他在到任后,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冒着巨大风险来到江苏和安徽一带的沦陷区进行考察,认为中国人含垢忍辱,人心未失,沦陷区百姓还是期待能够赶走日本人。日本即使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战果,但只要中国人坚持不投降,一定能迎来反攻的一天。因此,他坚信中国抗战是有前途的,中国一定会赢。
袁国平
抱着这种信念,袁国平在各地视察工作时总会开展动员大会,他以饱满的热情,慷慨激昂的程词鼓励大家继续坚持,胜利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听了他的演讲后,很多人重新对战争和未来有了信心。对于袁国平的鼓动能力,当时的老一辈革命家中很多人都特别佩服,陈老总曾经夸他说,是个优秀的宣传鼓动家。
袁国平就是如此,他很像战国时期那些著名的纵横家,唇枪舌剑,可与国主分庭抗礼,几乎无坚不摧,抵得上百万雄师。然而与苏秦张仪之流不同的是,纵横家们以口舌之利,为己身名利,而袁国平则是为了信仰和千千万万人的幸福未来,所说的言行举止,他自己身先士卒做到完美。
1940年底,袁国平曾经在对部队的战斗动员中说,“如果我们有一百颗子弹,前九十九颗打向敌人,最后留一颗给自己,绝对不当俘虏。”没想到的是,在之后不久,英雄的忠诚热血,全部被一一兑现。
1941年初,蒋介石突然电令新四军北上。1月4日,大军行至茂林地区忽然遭到国民党部队围攻,血战整整7天7夜,伤亡惨重。13日傍晚袁国平带队突围,之后被流弹打中胸口,失血过多重伤昏迷。过了一个多小时,卫士李甫途径此地发现了袁国平,于是将他背起,继续转移。
袁国平 右
然而夜班时分他们来到张家渡时,想要乘夜过江,没想到被埋伏在此处的敌人发现,不断有人中弹倒下。袁国平之后醒来,发现为了救自己牺牲了很多兄弟,他的内心顿时自责,数次劝说他们放弃自己,保存实力尽快突围,然而看着袁国平重伤流血不止,没有一个人离开。
渡河后,他们暂时摆脱了追兵,找到一间无人的破庙休息整顿。袁国平从怀里掏出7个银元交给李甫,哽咽着对他说,这是自己的党费,自己现在重伤,请他代自己交给组织。李甫劝袁国平快点休息,以便恢复体力。然而谁都没想到,袁国平怕自己重伤拖累战友,竟然趁着他们力竭沉睡的时候,突然用配枪自尽了。大家被枪声惊醒后,看见已经去世的袁主任,只好含着眼泪离开了。
袁国平烈士之墓
李甫和其他战友一起,请当地的老乡帮助埋葬袁国平遗体,这位好心人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将袁国平埋入自己家的祖坟,并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一直保守这个秘密,知道建国后才上报政府。最终袁国平遗体被转移到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千秋万载,接受国人纪念瞻仰。
袁国平和妻子邱一涵、儿子袁振威
袁国平为国牺牲,他子嗣不丰,他与夫人邱一涵于1929年结婚,生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然而两个女儿很早就已不在了,大女儿寄养在外婆家中,当外公和舅舅因革命牺牲后,她最终下落不明。小女儿则很早夭折,只有儿子袁振威长大成人,追随父亲脚步进入军旅中,最终军衔为解放军少将,但担任海军指挥学博导等职位,他是真正代替父亲继续活下去的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保护着国家海域的安宁和主权。
相信袁国平和那些没有看见新中国的英烈们一样,他们依然通过另一种方式,依然深情凝视这个国家,祝福保护着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