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勤村,是宁波市慈城镇下辖村,位于慈城镇西南面,东临王家坝村,南濒姚江,西连河姆渡镇,北接龚冯村。村委会驻阮家。辖阮家、周家、张家埭、方家山头、网滩、城山渡、螺湾7个自然村,主要由周、张、方、阮、戴、胡、冯等大姓组成。三勤村是宁波市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村中还有千年古渡--城山渡。
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成立三勤农业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与王家坝、大山下、陈郎桥、杨家桥合并为高级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84年为乍山公社三勤村;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
三勤村是宁波市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
三勤茶厂
三勤驿站
城山渡自然村,村背靠大湾山西南麓,面临姚江。村民主姓陈、黄。因村前是古渡城山渡,故名。据宋《宝庆四明志》载:“古句章县在今(慈溪)县南十五里,面江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传曰城山,旁有城山渡。”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亦称城山渡。这是外螺湾庙,在陈郎桥有东螺湾庙,说明螺湾庙在当地是比较有名的。
千年古渡--城山渡,位于慈城三勤城山自然村和余姚大隐镇城山自然村之间。
城山渡(句章港)
城山渡,现已改建为城山渡公园。
江对岸是余姚大隐镇城山自然村
城山渡原来的渡船
中午好余姚江
阮家自然村,村民主姓阮,阮氏祖上,籍山西,东晋时贬句章,后隐居于此,村以姓得名。村后有同庆庵,建于南宋开庆年间(1259),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称大山下。
阮家自然村古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由门楼、正房(堂前)、左右厢房和偏房组成,部分房屋已倒塌。
八字门楼,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
木雕
左侧正房(堂前)已倒塌
东北侧厢房保存较为完整
东北侧厢房后面与偏房相连
西南侧厢房部分已倒塌
厢房山墙为四马头厢房
阮家自然村
阮家自然村古民居
古民居后面的古樟树
阮家自然村
周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周,明万历年间从慈城周家迁入,村以姓得名。
周家自然村古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由大门、前后房组成,里面已分隔成好几个小院。
周家自然村古民居
周家自然村古民居,前进为硬山顶平房。
周家自然村古民居,前进为硬山顶平房。
周家自然村古民居,后进为二层楼房。
周家自然村后面的白湖岭水库,水库中间有一座牌坊,据村民介绍主人是姓冯的,不知该牌坊主人是谁?
张家埭自然村,村民主姓张,张氏祖上从穿山张浦迁此,发展成村。因村建于旧时的埭(即坝)旁,故名。后分支陈郎桥、竹桥头、石埠头等地。
张家埭自然村古民居,村民好像是叫“张家大厅”(当时没记下来,有点想不起来了),整幢建筑规模较大,由门楼、正房(大厅)、二门、后进和辅房组成。
第一进门楼,硬山顶平房。
第二进大厅,硬山顶平房
大厅后面的二门
第三进,硬山顶二层楼房
第四进辅房,硬山顶平房。
方家山头自然村,村民主姓方,因村西有山,遂称方家山,村又在山之东头,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亦称方家山头。
方家山头自然村里面还有不少古建筑,保存相对较好。
方家山头古民民居,坐北朝南,由门楼、前进、后进和辅房组成。
前进
前、后进山墙为四马头墙
方家山头古民民居,坐北朝南,由门楼、正房和厢房组成。
门楼和正房
正房后天井
方家山头古民民居,坐北朝南,由门楼和前后进组成。
门楼
螺湾自然村,村民主姓沈、姚、黄等。因姚江流经村前呈弯曲状,江水形成旋涡似螺,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城山渡,县西南一十五里,旁有螺湾,有神螺居于江浒。螺光见时,天皆赤色,然必有洪水,居民以此为验。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称里外螺湾。
螺湾自然村
螺湾自然村砖窑,不知建于什么时候?
网滩自然村,村民主姓胡、戴、冯、林等。因旧时村前为姚江浅滩,村民以捕鱼为生,常在这里晒网,故名。明成化《宁波府志》称网滩渡,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亦称网滩。
网滩自然村
网滩自然村
参考资料:《宁波市江北区地名志》、《三普资料》、《村中宣传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