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赴北京应冯玉祥邀请的孙中山溘然长逝。随着这位中国革命最高领袖的离去,谁来接任国民党主席,领导接下来的革命事业成了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彼时国民党内,被公认为有望接班孙中山的共有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3人。其中以代理大元帅胡汉民作为党内元老,孙中山左膀右臂是最有希望接任孙中山事业的人选。
但最后的结果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蒋介石作为三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竟然将两位前辈赶下台,成功上位国民党最高领袖。
胡汉民在国民党内地位究竟有多高?作为代理大元帅的他为何被蒋介石击败?
点个关注,一起了解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故事。
留日青年
胡汉民,原名胡衍鹳,后改名胡衍鸿。汉民并非是他的姓名,其实是他在发表进步文章时的笔名,因为太过著名而逐渐成为对他的称呼。胡汉民1879年生人,出生于广州番禺。胡的家境在彼时的中国尚算不错。
胡的父亲因为早年就学,颇懂些笔墨之道,为人又十分机敏。靠着自己的本事,胡父在广东各地做师爷为生。虽说师爷这个行当在别人眼中,并没有那么的光鲜亮丽。但好歹算是跟着政府官员混饭吃,胡父的收入在彼时来说相当不错。
除了能够替家庭赚取不少的财产,胡父的师爷身份也让他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他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在这乱世安身立命,正是靠着自己的知识文化。孩子要想有个稳定而远大的未来,一定得要读书。
胡汉民从小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学习中华传统经典。他不愧是一位能说会道师爷的儿子,在短短数年的学习中便展现了自己的过人天资。在他刚过十岁不久,这位孩童便能够书写出颇受塾师和父亲这些传统文人们颇为欣赏的文章。
其文章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其中的逻辑条理,思想深度都断不是一般十余岁孩童所具备的。除了能写文章,会写文章。在仅仅十岁出头的年纪,胡汉民便已经将传统的《史记》等大部头文史著作通读,对中国的文学和历史流变有着很深的理解。
但这样一位少年天才很快便遇到了人生的巨大挫折。在胡汉民十一岁的时候便去世,随后母亲、兄弟姐妹接连离世。胡汉民霎时间便成为了孤家寡人,一人寥落于世。这段经历毫无疑问对他的人生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在遭遇这场巨大挫折之前,胡汉民的人生顺风顺水。父亲颇有才干,母亲慈爱有加,兄妹友爱恭顺。这些都是这位少年此前的幸福回忆和生活日常。但大变之后,一切都随着故人的离去,成为了胡汉民永远追寻不到的往日记忆。
胡就此从一位阳光开朗的少年变得逐渐冷酷无情、厌烦世事。
失去了家人后,胡汉民开始学习独立自强的生活。靠着自己在少年时期的才华与能力,胡为自己谋求到了一份教师工作。他一边在少年学堂教授学生,一边在更高级的书院之中学习深造。毫无疑问,这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但胡汉民却坚持了下来。
原因也很简单,放弃任何一方面对胡汉民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打击。不管是没有金钱还是没有未来的发展前景对于这位没有亲人的青年来说都是对他的人生判处了死刑。因此,他只能不停往前。在求学的过程中,胡汉民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从而对康梁和孙中山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看法和理解。
汪、胡、廖(左中右)
胡汉民这位传统儒家读书人的后代在书院毕业后却摒弃了传统的入仕思想,开始谋求社会工作。1898年,胡汉民就任广州地区的《岭海报》记者一职。正是这段记者经历再次改变了胡汉民。正记者任上,胡汉民对国家社会的变化和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书院时期的进步同学也不停对他传输革命思想。这位厌世的青年心中那颗传统士大夫的济世救亡之心被再次激起。
在教育变革达成革命事业挽救中国的思想指导下,胡汉民东渡日本求学。但很快胡汉民便因为同行学生被清政府驱离一事退学回国。但两年之后,胡汉民再赴日本,攻读法政专业。正是这趟赴日旅途让他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这次赴日学习中,胡汉民认识了同行的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等人。这些人在日后,无不成为了国民党元老,革命的拥护者。与这些革命青年相处之中,胡汉民愈发向往革命。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在日留学的胡汉民等人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参与其中,希望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革命元老
胡汉民青年时多次经历人生转变,最终决定革命救国,加入革命组织同盟会。在成为革命成员后,胡汉民有着怎样的经历与功绩呢?
胡汉民在加入同盟会的同时,也亲眼见到了孙中山。这位他书院生涯中给了他很大启迪的人物,在初次见面便将他折服。在亲耳听闻孙中山对革命思想的阐述后,胡汉民成为了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
彼时的中国同盟会也是初立,人才缺乏。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胡汉民等人很快便成为了孙中山手下的重要干将。胡汉民因为优秀的文笔才能被委任为书记部书记,主管党的思想文化宣传方面。
实际上他的主要工作便是在《民报》这一同盟会机关报纸上发布革命文章,同中国内宣扬“保皇”思想的文人们做笔墨之争。虽说工作内容并不多么恢弘壮阔,但实际上对中国境内的革命思想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彼时在康梁二人的带领下,鼓吹“保皇立宪”的思想在中国还很流行,人们对于是否要将“皇帝”彻底赶出历史舞台是持犹豫态度的。但在胡汉民等《民报》撰稿人与康梁的争论下,许多人对中国是否还需要“皇帝”,需要封建制度有了新的思考认识。
随着同盟会的不断扩展壮大,仅仅在思想领域传播革命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在孙中山的带领之下,胡汉民等人在中国境内四处开展革命起义。但很可惜,彼时的清王朝虽是十分腐朽,但尚存一口气,还没到行将就木之时。
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很快便在清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他本人也因为清政府的交涉,别赶出日本。孙中山只能前往越南,再潜回中国西南地区组织进一步革命。
此时,作为孙中山手下得力干将之一的胡汉民,深受孙的信任。他被孙中山留在了越南,负责处理越南、香港和西南地区间的物资协调问题。
虽然革命党人十分投入,但革命事业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胜利的,更何况是在清政府尚有一息尚存之时。最终孙中山等人在云南地区筹划的起义再次失败了。经过数次起义失败的打击,孙中山也认识到了时机的重要性,不再死磕。
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胡汉民等人再度开展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意图增强革命派的影响。胡汉民便在南洋地区的新加坡,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宣传工作。南洋地区自明清便聚集了大量华侨人士,与中国大陆地区有着很强的关联。
这也是孙中山将胡汉民这位重要干将派遣至南洋地区的原因。胡汉民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对“保皇立宪”派人士进行了剖析,对清政府表面立宪,实质专制的内核进行了准确的阐述。南洋地区的革命思想得到了广阔的传播,他也因此成为了南洋地区的同盟会支部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盟会自觉革命时机愈发成熟,因此对起义一事又再度拾起。胡汉民此时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普通革命青年了。随着同盟会的不断壮大,胡汉民这位老同志、孙中山的好帮手已经是党内的重要人物,少数的几位“大佬”。
但胡汉民却并有摆老资历的排场,他多次随革命党人参加起义活动,其中便有十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此时的他是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纯粹革命党人。
反共失势
胡汉民追随孙中山脚步,在早期革命生涯中事必躬亲,一心革命。但在成为国民党高层后便展现自己得反共嘴脸,最终与蒋争斗失势。
1912年,同盟会在孙中山的授意下改组国民党,胡汉民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广东都督。而在此前的辛亥革命中,胡汉民便已经在孙中山大总统手下担任广东都督了。但因为袁世凯代表的的北洋军阀势力的逼迫,胡不得不辞掉了都督一职。
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让国民党人十分不满,这些封建军阀的残留让国民党意识到自己的革命并没有完全成功。因此孙中山再度掀起了一场场针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
1921年,中华民国在广州成立,孙中山任总统,胡汉民作为左膀右臂就任政治部长、总参议职位。
1924年,为联合中国革命力量,一举推翻封建军阀,国民党一大召开。胡汉民作为孙中山臂膀人物,被任命为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主持大会召开。而其他几位主席团成员无不是国共两党的绝对高层,如汪精卫、李大钊等人在两党内都是含有人能比拟的元老成员。从此处可见胡汉民其人在国民党中的崇高地位。
在会议后,北伐事业轰轰烈烈展开。孙中山忧心国事,因而直接前往了北伐战场一线坐镇。作为国民党根基的广州需要有人镇守,保证国民政府的正常运转。
胡汉民这位党内的老资格深受孙中山信任,孙中山也有意让他接班。因此,留守广州的胡汉民被孙委任代理大元帅职权,掌控后方一切事物。
但正是这段日子让胡汉民逐渐走上了反共道路。国民党因为革命事业而改组,党内加入了许多共产党员,也产生了很多左派进步人士。这些人的出现大大挤压了国民党右派的生存空间,这让身为右派领袖的胡汉民感到十分的不自在。
而彼时在国民党内对胡汉民接任有着巨大威胁的仅有两人,这两人正是与胡汉民资历相当的汪精卫、廖仲恺。其中廖仲恺作为亲近共产党的国民党左派领袖更是与胡汉民十分不对付。这让胡汉民对共产党产生了很大的敌意。
1925年,孙中山远赴北京同冯玉祥洽谈革命事务,结果病逝北京。国民党内部一下子陷入到了混乱之中,谁来接任党主席一职成为了国民党的最大问题。彼时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是最有可能的三位候选人,其中代理大元帅职务的胡汉民又是三人中呼声最高的一位。
但因为胡汉民本人得罪了党内不少元老,且与孙中山之子孙科,苏联代表皆交恶。胡汉民意外地失去了所有的有利支持,让汪精卫登上了主席大位。
但此时胡汉民依旧是党内仅次于汪精卫的元老,不是没有再度上位的可能。但在蒋介石的一番精心设计下,胡汉民最终与汪精卫一同被挤出核心圈层。在孙中山去世仅几月之后,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身亡。
作为素来与廖不和的胡汉民成了嫌疑人的首要目标。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审查团调查下,胡汉民被认定为最大嫌疑人,遭到驱逐。廖确实是被党内右派刺杀,但是否是由胡指示一事始终是个不解密团。
但蒋介石在其中做的文章是大家所公认的。他牵强附会,强行给胡汉民扣上谋害廖的帽子,只为给自己上位提供条件。胡汉民被驱逐之苏联考察后不久,蒋便再度攻击许崇智、汪精卫。一步步将党、军全部握在了手中。
这一步步的计划环环相扣,让蒋介石从不在继承人考虑范围内的人员成功掌控国民党内所有大权之人。
虽说胡汉民在此后也曾就任国民党主席等职务,但彼时国民党已经被蒋介石控制。胡汉民虽有名号却无对应实力,只是个空架子罢了。
1936年,胡汉民在与人下棋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
胡汉民此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和能力是十分令人钦佩的,但对于政治斗争却欠缺颇多。蒋介石军事能力奇差,但政治斗争的本事在国民党内几乎没有对手。胡汉民虽以功绩、资历领先于蒋,但在蒋的政治手段面前最终还是落败,郁郁而终。
可这失败倒也不一定是坏事,胡之反共并不稍弱蒋。胡汉民上台国民党领袖对中国革命之影响也许并不比蒋正面,这或许也是件幸事。但胡汉民毕竟是革命元老,为灭亡封建,中国革命立有功绩,算得上功过参半之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