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纪实美阐述天山牧民在现代进程之中的民族变迁,就让我们通过镜头去探索来自新疆的民族标志。
影像之中的民族意志
电影《远去的牧歌》以“冬—春—夏—秋”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哈萨克族人民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生活变迁,用光影的方式将草原文化和“转场迁徙”的游牧习俗呈现出来。
“以人带史,以人带事”的叙事模式《远去的牧歌》以胡玛尔、哈迪亚两个家庭为核心,记述了哈萨克游牧民族随季节变化而不断转场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品中各种人物本真的性格特征、行为目的与情感流露。除了两家人“悲欢离合”的主线以外,影片也有很多条支线,比如说“羊皮别克”接受商业观念,贩卖羊皮羊毛赚了钱,还在草原上建起了度假村。
阿依娜不想过穷日子,选择进城谋生;杜曼离了两次婚,又回到了草原,王站长、博兰古丽等乡村干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带领大家向美好生活迈进……
这些支线表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美美共生”的共同体美学。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原始的生活习惯,哈萨克族人民早已联结成更加紧密的共同体。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复杂恶劣的地域环境中,只有更加牢固的集体关系和更加团结包容的社会文化才能凝聚力量、抵御风险,一致对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