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
荆楚大地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千户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文博工作者、楚文化专家、文化遗产专家,结合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带大家一起“尝一尝”一馔千年的荆楚味道。
最早“宫廷食谱”出自《楚辞•招魂》具有地域风味的楚菜已见端倪
著名楚学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介绍称,荆楚饮食文化是伴随楚文化的崛起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楚人的美食制作已达到相当水平。《楚辞•招魂》所列举的菜馔可证明这点。
文中写道: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挐黄梁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刘玉堂称,《楚辞•招魂》作者有屈原、宋玉两种说法,更多学者倾向于前者,认为是屈原在楚怀王客死秦国后招怀王之魂所作。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姚伟钧专著《荆楚饮食文化史》中指出,《楚辞•招魂》虽是文学创作,但其表现的楚国饮食文化源自现实生活,堪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宫廷“食谱”。这份“食谱”还特别完整,楚人饮食的“饭”“膳”“馐”“饮”均有涉及。
姚伟钧称,《楚辞•招魂》所述篇幅不长,但却相当丰富,显示出楚人精湛的烹饪技艺。他称,这份楚人“食谱”里提到的佳肴,肉食就达30多种,除常见的六畜外,还有鳖、蠵(大龟)、鲤、績(鲫鱼)、凫(野鸭)、豺、鹌鹑、鹄(天鹅)、鸿(大雁)、鸧(黄鹂)等。在烹饪技艺上,楚人讲究用料选择,以楚地所产的新鲜水产、禽鸟、山珍野味为主,制作中又重视刀工和火候,富有变化,如“腼鳖炮羔”中“炮羔”的做法,就与西周“八珍”中的“炮豚”相似。
姚伟钧指出,这一“食谱”中诱人的美味,被称为当世的珍肴,西汉《淮南子•齐俗训》有“荆吴芬馨,以啖其口”的赞语,反映出楚人美食名扬列国,具有地域风味的楚菜在当时已见端倪。
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介绍,该馆收藏了10余种《楚辞》类古籍文献,包括多个经典版本。其中,大都收录了这份楚国宫廷“食谱”。
元天历三年(1330)陈忠甫宅刻本《楚辞集注》中关于楚国美食相关记载(网络图片)
“染指”典故背后一道楚国硬菜传承至今
刘玉堂称,楚地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元,有山川、丘陵、平原、河湖等,食材来源广阔。盛产水产尤其是楚地饮食的一大特色,其中就包括甲鱼。
历史上,美味的甲鱼曾引发一场宫廷血案。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鼋(即大甲鱼),被做成美食后,郑灵公请大臣们品尝,故意不给公子宋吃。公子宋对此很不满,伸出手指在盛甲鱼的鼎内蘸了点汤,尝尝滋味走了。郑灵公因食鼋小事与公子宋斗气,后来竟引发郑国一场宫廷内乱,郑灵公被杀。
刘玉堂称,“染指”典故中记载的“楚人献鼋”,其背后或有政治目的,但楚人以甲鱼为国礼赠送他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将饮食看得很重。
姚伟钧介绍,《楚辞•大招》有一道与甲鱼有关的名菜,即“鲜蠵甘鸡,和楚酪只”。汉代王逸注释说,这是用鲜洁的大龟烹之作羹,调上饴蜜,再与鸡肉合烹,和以酢酪,味道清香鲜润。可见湖北人用龟肉煨汤的历史十分悠久,烹调方法相当讲究。
《楚辞.招魂》也有一道佳肴,“胹(ér)鳖炮(páo)羔,有柘(zhè)浆些”,意思是清炖甲鱼火烤羊羔,再蘸上新鲜的甘蔗糖浆。
刘玉堂称,这道清炖甲鱼已有2300多年历史,今天荆州一带特色菜——荆沙甲鱼就源于此,多家餐饮企业以做甲鱼闻名。他还说,“当然,那些楚宫盛宴中的菜肴,时至今日,在江汉平原已进行了改良,红烧野鸭改为人工养殖的鸭子,香煎大雁改为烧肥鹅,烤乳羊、烤乳猪则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
除了甲鱼,楚地还盛产鱼,这在出土文物中多有体现。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铜鼎内有鱼骨,经鉴定,发现有乌鳢、鲤鱼、鲫鱼和红鲌四个种类。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一条2000多年前的战国干鳊鱼成为网红,被网友戏称为“咸鱼翻身”。
干鳊鱼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摄)
木鱼战国荆州博物馆藏
(来源:湖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