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信息源:1.《孙子兵法》用间篇 2.《武经总要》
文丨S1mple
编辑丨S1mple
不管是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还是宋代《武经总要》,都对粮草这一部分有过着重的描写。
而古今中外的兵法大家对于粮草无一例外都是非常重视的。
有人会好奇了,平时不打仗人也是要吃饭的,把平时吃的都带上不就行了?难道打仗的时候要消耗的粮草更多吗?
粮草的重要性
提起粮草,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就是那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话是出自《孙子兵法》,其实并不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出自《南皮县志·风土志下·歌谣》,它还有后半句,跟后半句整个连起来的句子是这样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贼。”
虽然现在这句话已经被多用于提醒人做一些事情前,提前先做准备,不过在当时,这句话却是主要用在军事上的。
其实在现代因为国家的和平,所以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粮草对一支军队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对于古代将领来说,不管打胜打负,粮草是一定要保证的。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不仅放在日常生活中适用,放在古代军队里那更是没的说。
古时候不像现在,现在交通四通八达,不管去哪都有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送你抵达,就算是上千公里的行程也只需要短短的几个小时。
但在古代就不一样了。
古代道路不像现在一样四通八达,除了走官道以外,还有水路和小路,这给行军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可别说什么交通工具,过去那些马匹什么的都是给将领配的,普通的大头兵也只能靠步行前往最后的目的地。
人走路总不像乘坐交通工具那么快,而且古时打仗一动兵就是上万人,这上万人动一动需要的吃喝就不在少数。
而且行军路途遥远,有时候光行程就需要上万公里,如果只是走路的话可能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
所以光是这路上需要消耗的粮草就不在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说,如果粮草晚上两天,士兵可能就会饿肚子。
因为古代粮食并不像现在这样充盈,每次打仗都需要从全国范围内征收粮食,而粮食的征收以及运送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所以想要动兵,首先要做的就是大规模的征收粮食,只有保证粮食征收到位,并且先行运输出发,才能保证部队不会在路上饿肚子。
《孙子兵法》中就有提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泗,革车千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意思就是举兵十万打仗,要用到上千辆车,跨越上千里来运送粮食,耗费非常巨大。
由此可见古代带兵打仗到底有多不容易。
而且这还是必须要做的,且不说粮食不到位,兵士吃不饱的话根本不具备战斗力,如果让兵士长时间饿肚子,很有可能会引起哗变。
所以对于粮草一事,古代带兵打仗的将军那都是慎之又慎的,毕竟这不仅关乎战争的胜负,还跟军队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关系。
这可不是一件能够疏忽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粮食运输也不像现在这样便捷,如果碰到急行军,需要加快行军速度的话,粮食该怎么办?将士路上该吃些什么呢?
古人的智慧
很多看过纪录片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国的部队伙食那可是相当好的,想在炊事班打出一片天空,军事素质过硬都只是最基础的要求。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当部队行军时,炊事班不仅需要考虑怎样让战士们吃饱,还需要考虑怎样让战士吃好。
于是就有了炊事班在山林间做红烧肉炒糖色的情景出现。
时至今日,不仅军事装备在不断更新,就连炊事班这样的后勤保障也一直在与时俱进的往前走,不断地对装备进行更新。
前段时间甘肃地震的时候,炊事班一辆厨房车就可以保证三百人的伙食供应,而且花样很多,从姜汤到炒菜还有主食应有尽有。
这是现代“粮草”,而这也是靠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实现的,不过在古代,那会的人们可没有这种条件。
那么古代的军士是怎么准备粮食的呢?
我们在看古代话本以及相关文献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什么十万大军,甚至百万大军,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毕竟在我们看来,光是保证这些人的粮草供应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如果部队还有庞大的人数,那这后勤在当时的条件来看,根本难以实现。
其实古人所说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指的并不是单纯的战斗部,而是连上后勤部以及运输粮草的人。
曹操在给《孙子兵法》做注释的时候就有提到:“每十个步兵就需要配备三个人为他们运输和管理后勤伙食,每十名骑兵则需要配备五个后勤人员。”
由此可见后勤人员在古代军队中的占比是相当巨大的。
另外,《孙子兵法》用间篇里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前面的说的主要是起兵十万耗费巨大,注意最后一句“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一家就是一户,一户就是五个人,七十万户也就是三百五十万人。
也就是说,古代起兵十万后方就需要三百五十万人才能维持后勤。
古代我国人口其实并不算多,一场战争动辄就需要几十万人去维持后勤,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也是伤筋动骨的事情。
所以我国元朝以前就没有大规模的维持脱产的职业军队的习惯,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平时在民间种地的农夫拉过来训练一段时间就上战场了。
当然,过去也有一些王朝在平时会有训练活动,就比如秦汉时期每到秋季,就会有为期一个月的兵阵训练。
不过这种也算不上是职业军队,我们现在的职业军队那都是一整年都在训练备战。
所以在古时候,想要动兵,十万人里面可能有三四万人都是负责后勤的民夫或者部队,多的甚至能跟战斗部来一个5:5。
而且前面也提到了,战争时期有长有短,但粮食的运输是不能断的,但运送粮食的人平时也要吃东西。
所以一车粮食等运到地方,可能就剩下5%~10%的样子,效率非常低下。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古代部队也会提前将粮食进行压缩,就比如唐宋时期,军队会提前把米蒸熟后晒干,然后淘洗后再蒸熟晒干。
这样重复上十遍,一百斤的大米最后也就剩下二十斤左右的样子,等吃饭的时候就把这些压缩好的米掰下一块丢在水里煮来吃。
这样的米饭足够一个士兵吃五十天。
盐也是这样进行处理的,军队会将盐丢到水中煮成凝结的盐团,三升这样的盐也够士兵吃上五十天。
醋条也是这样处理的,把粗布放到一升醋中浸泡,浸泡后再取出来晒干,然后再次浸泡,等吃的时候就剪下一点醋条进行调味。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
到后来,元明清开始实行职业军队的制度,明朝之所以能多次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因为人口数量上来了,生产力也上来了,足以支撑明朝的战争消耗。
这才让大明前几代有对外大胆起兵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