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燕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讲师)
首发腾讯新闻@新乡土
一 、村庄里的“躺平”青年
过年回家走亲戚,听村里人谈论,才发现村庄里也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后回家的“啃老”青年。与网络上关于“啃老”青年的热烈讨论相比,乡村社会对于这一话题就显得微妙暧昧,大家尽量避免深入谈论此类话题,以免当事人和家人尴尬,但是内心又想知道这些在家的青年在想些什么。
案例1:小A,今年35岁,独生子,父母快六十岁,身体健康。小A大专毕业后找工作,挣钱多的工作吃不了苦,不辛苦的工作挣钱又不多,于是在家里闲着。看到村庄里有人家来客人了,特别是有男客的时候,就去串门,并在饭点顺理成章留下来吃饭。通过这种方式,经常在不同村民家蹭吃蹭喝。
案例2:小B,今年27岁,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快六十岁,身体健康,有一个姐姐,姐姐已经结婚并在县城居住。小B和母亲生活在农村。小B大专毕业后回到老家县城工作,在县城的工厂工作两三年后,认为工厂工作太辛苦(工厂实行三班倒,经常需要熬夜),便从工厂辞职回家。说是回家后准备专升本考试,现在已经在家一年时间。
案例3:小C,独生子,今年25岁,父母五十岁左右,在家务农,种植经济作物,身体健康。小C大专毕业后工作过一年,觉得工作太辛苦,便辞职回家。和父母说回家备考专升本。现在已经赋闲在家两年。
二、“躺平”青年为何出现
这三个例子中,只有小A是真正躺平啃老的青年,小B和小C则是有回家备考的充足理由。但是在我老家农村这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地方,小B和小C的行为也会被认为有某种程度的“躺平”嫌疑。在我的父辈这一代人看来,离开大学后要么继续升学,要么就是进入社会去工作,没有中间状态;要是二战考研或考公,一般是在大学附近租房学习,这样被认为效率更高,农村老家并不被村民们认为是适合专心学习的地方。因此,当小B和小C做出辞职在家学习的行为时,不啻于给村民的观念带来了冲击。
网络上讨论的“躺平”青年和“啃老”青年的时候,很多案例发生在城市里。城市家庭的父母一般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家庭经济压力不大,能够支撑子女的阶段性“躺平”和“啃老”行为。但是在农村,由于农村父母主要是依赖辛苦的体力劳动获取收入,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农村家庭形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家庭伦理,那就是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教育支出,也是一种家庭劳动力的沉没成本,且是非常宝贵的。因此在我的记忆中,农村较少出现全职在家二战考研、专升本或者考公等等,要么是有很小比例的人在学校附近租房二战,大部分是在读大学期间通过专升本考试、考研或者考公,要么就是找一份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全职二战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要承担的心理压力可能比考试本身还要大。
但是为什么现在这种全职备考的情况会在村庄出现呢?类似小A这样的躺平青年也在村庄里出现呢?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村庄社会结构变化、青年人的观念转变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是村民之间的关系从紧密开放走向私密化,减轻了回村备考的青年的心理压力。在移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村庄里的大事小事传播速度比风还快。到了智能手机普遍普及的当下,村庄里的事情传播速度反而减慢了很多。因为村民们越来越将很多事情视为是私密的事情,不愿意对外分享,也就减少了信息的传播。从婆媳矛盾到父母与子女矛盾、到夫妻矛盾等等皆是如此。这也是小B和小C回家半年到一年后,其他村民才会从其父母口中得知他们在家备考的事情。
二是村民生计模式的改变与村庄社会舆论的瓦解。互联网上的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依靠的是信息在网络上的转发、扩散和讨论,超越时空限制。农村的村庄社会舆论高度依赖于村民之间的互动和口耳相传。村庄里的80后,特别是85后,已经普遍进城居住。留在村庄里的是少部分80后,以及70后、60后和50后。一部分50后、60后则是进城给80后、90后子女带小孩,逢年过节匆匆回来几天。长期在村庄居住的部分50后、60后和70后也出现了生计模式的分化,50后和60后主要在村庄里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果树、花卉或者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经济作物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作物,需要种植者从早到晚在田里劳动,农闲时间很少。70后则以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地里种粮食,农忙时间较短,其他时间夫妻俩一起去周边城市打工,或者是丈夫外出务工,妻子在本地乡镇打工。以务工为主要生计的70后,遵循的是工业社会的生活节律,早上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已经快要天黑,吃完饭已经晚上,之后就是洗漱休息为第二天上班养足精神,不会再出去串门聊天。因此,虽然村庄中的50后、60后和70后仍然居住在本村,但是他们的生计模式让他们很难有共同的闲暇时间,自然也就减少了村民坐在一起闲聊家长里短的机会,村庄社会舆论也就无法形成。
村庄社会舆论的消逝,给了村庄非常规现象的生存空间。类似小A这样的躺平青年,也就没有了遭到村庄社会舆论批判的压力,可以心安理得的在家啃老。只要父母不批评他,没有人会对他的行为进行制止。类似小B和小C这样的回家备考青年,也可以安心在家备考,不用担心村庄舆论的“指指点点”,心理负担和道德愧疚感会减轻很多。
三是部分青年的观念转变。相比于父辈那代人打工不看重工作条件,现在的农村青年对于工作有了一定的要求。如不想太辛苦、或者是不愿意受人管束太多。由于大专学历在县域就业市场上不具有优势,很多大专毕业的青年也需要进厂在流水线上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部分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年就选择辞职回家,或者是躺平啃老,或者是学习备考提升学历,以寻求相对轻松且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