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的付出,我们用匠心‘智造’出了品质船闸。”新年到来之际,一航局承建的江苏宿连航道军屯河枢纽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项目总工程师陈彬难掩心中激动。
宿连航道工程西起宿迁市,东至连云港市,是江苏省打造高质量海河联运航道网络的重点工程。军屯河枢纽作为宿连航道单体最大、工艺最为复杂的工程,开工之初便立下了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助力宿迁人民实现通江达海的“赶海梦”。
船闸要想确保船舶顺利通过,首先要有一个稳固的下盘,但船闸底板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却并不容易。军屯河枢纽下闸首基坑深度21.3米,是江苏省船闸领域最深基坑。基坑四周遍布15米厚的砂层,透水性强,为防止基坑渗漏,需在基坑四周打设一圈22米深的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然而,在首件施工总结时,技术人员却发现按照传统方案施工,水泥用量需要靠人工控制,不能保证百分百有效防水。一旦基坑漏水,将造成船闸底板隆起,后果难以想象。
“总不能每根桩都要专人时刻盯着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技术员朱棒棒的一句话,让陈彬有了新思路:“现在都提倡智能建造,可以研制一套系统,专门监控高压旋喷桩施工。”
陈彬带领攻关小组,在总结各类旋喷桩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化智能全自动高压旋喷灌浆记录仪云端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案,具体内容就是在高压旋喷桩机上安装网络化智能全自动高喷灌浆记录仪和气压压力、水压压力等传感器,同时检测6个高喷灌浆参数。一旦发现参数错误,系统将自动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暂停施工、修正参数,符合技术要求后再施工。通过控制最佳水泥用量,提升旋喷桩质量,为船闸底板施工奠定了坚实牢固基础。
输水廊道施工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又一难题。船闸建成后,军屯河上下游水位差高达9.37米,是江苏省在建水运工程中的最大水位差。“船闸使用过程中,需在4分钟内通过输水廊道,放水约2.4万立方米,冲击力巨大。”项目质量负责人刘奇泉介绍。
为避免传统长输水廊道模板支设在连接处极易出现支撑不足、受力不均,导致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长输水廊道自走式模架施工工艺,创新打造出一套类似“回”字形,在廊道内部可横向移动的采用液压收缩的移动模板。廊道混凝土浇筑时,可直接从上方进行浇筑施工,确保四面混凝土受力均匀。成型后,模板内部液压收缩,自行横向移动,做到智能连续施工,保障了整体浇筑质量。该工艺经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项目已经完成交工验收,宿迁人民离通江达海的“赶海梦”更近一步。(中国交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