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
罕见病指的是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目前,我国共有207种罕见病写入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分联合发布的目录。
“我们所有人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每个人的全部基因中都可能有5~6个致病基因。谁都不能确保自己或孩子,不会患上罕见病。”在一次论坛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书记何庆南教授这样说。
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童罕见病门诊,医生们几乎见过罕见病目录里的所有病例。对他们而言,罕见病并不“罕见”。针对罕见病的医治前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明华教授表示乐观。在有更多三甲医院带头深耕罕见病领域、众多公益慈善机构为其呼吁奔走的情况下,关注罕见病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长周期,成为罕见病患者等待确诊的常态
不久前,湘雅三医院儿科儿童保健中心主任戴红梅接诊了一位“O型腿”3岁患儿。
观察到孩子不爱运动、走路无力,孩子妈妈带孩子来到医院就诊。医生说孩子有明显的“O形腿”。抽血检查显示孩子血磷低;进一步基因检测,戴红梅发现孩子患有发病率仅10万分之1的“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孩子每隔4到6小时就要服用一种“磷水”,否则将导致骨折、身材畸形。
这是很多罕见病患者确诊过程中的常态。数据显示,15.5%的罕见病患者需要经历1至4年才能确诊,5%的患者需要经历5至20年才能确诊。更是有接近一半的患者,经历过误诊。
例如以为孩子出生时只有5斤是“单纯体重轻”,但基因检测后被确诊“Silver-Russell”综合征;以为孩子只是“肚子大”,但进行B超检查后发现孩子的肝脏和脾脏明显增大,确诊“戈谢病”;以为宝宝爱吃东西导致肥胖,却没想到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的“小胖-威利综合征”。
还有家庭心情跌宕起伏数次,等来了孩子的确诊。爸爸看见儿子出生时皮肤黑,打趣“果然是我亲生的”。但儿子全身皮肤都非常黑,出生一个月后体重没有增长,还开始不停地呕吐……经过检查,儿子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妈妈常常听见邻居夸自家娃“天生丽质,好像自带妆容”,直到孩子1岁多还不会走路、不会喊“爸爸妈妈”,就医后才知道孩子并非天生丽质,而是“歌舞伎综合征”,发病率仅有万分之一。
罕见病指的是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2023年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通知》。在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共有86种罕见病被纳入。加上2018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的121种,我国共有207种罕见病写入目录。
罕见病不"罕见"
杨明华擅长儿童急性白血病,再障、恶性肿瘤等难治罕见血液肿瘤相关病的诊疗。在儿童血液、肿瘤领域,也有一些罕见病如获得性血友病、朗格罕组织细胞病、神经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
在罕见病领域,总是不断涌现出新的药品、新的技术。近些年诸如基因编辑、mRNA技术、蛋白降解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在罕见病领域进行了应用。杨明华介绍,除了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也是未来罕见病治疗的方向。
不过,对于罕见病而言,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治疗模式。“我们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疾病会有成熟的诊疗指南,但部分罕见病没有。因为病例少,循证医学相对不足。”杨明华说。在湘雅三医院儿童罕见病门诊,多学科会诊和讨论是常态——哪种发病机制适合哪种治疗方法,如何进行干预让疗效更佳、伤害更小,需要进行系统分析。
罕见病确实罕见,但也不“罕见”。杨明华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很多罕见病种类都有出现。对湘雅三医院的医生而言,的确不算罕见。但对比其他常见疾病,罕见病的发病概率实在是小得多。虽然罕见,但在他看来,没有一个罕见病患者应该被忽视。“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认为对于医生来说,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所谓的培训,其实就是让医生强化对罕见病的认识,要知道出现哪些症状、要去求证什么科室的医生。”在医患互动的过程中,这其实也带动了医生对很多罕见病鉴别诊断的水平。
据了解,多家三甲医院已带头在罕见病领域深耕,特别开设了罕见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努力提升罕见病的诊疗水平。具体措施包括构建罕见病全周期多学科管理模式、建立罕见病病例信息化上报系统、开展罕见病临床研究、建设遗传代谢罕见病三级防控网络、发布中国罕见病诊断指南和专家共识等,提升罕见病诊治效率。
医学手段之外,心理支持和经济援助同样重要
罕见病的确给患儿带来身体上极大的痛苦。而在这些患儿背后,家庭往往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等待漫长的检测和治疗周期。这时,对患儿和家属给予心理支持成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杨明华还记得,2021年5月20日,科室儿童保健中心收到了来自CAH和AHC互助交流中心全体成员的一封感谢信。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及肾上腺发育不良(AHC)都属于罕见病,CAH患儿仅有万分之一发病率,AHC患儿发病率不到百万分之一。这些孩子依靠每天服用药物维持生活。
为了方便医患交流,及时回馈信息,儿童保健中心主任戴红梅带领儿保团队建立了湘雅三医院CAH和AHC微信群,当时微信群内管理着省内外罕见病患儿81名。
感谢信里提到,戴红梅的患者来自全省各地。很多患者订好了返回的车票,却没有挂到号;每每找戴红梅加号,她都会加班看完患者。“患者复查都建议在早上9点之前抽完血,戴医生为了减轻外地患者的负担,经常每周六早上7点半就上班,给患者查体和开检查单。抽血的护士也给我们这些复查的孩子开绿灯,尽量安排这些患者在9点前抽完血……我们湖南省县级医院的医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也未确诊过这样的病例,更加不知道还有药可以治疗,认为孩子带不大,长不高,所以很多家长很害怕,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心态。很多新生儿出生后因为电解质素乱,辗转了县级医院,省级医院,下了多次病危,最后才找到戴医生。戴医生经常和蔼耐心地安慰家长要对孩子们的疾病治疗有信心,并督促家长们坚持督促孩子们按时服药,带孩子们定期复查。
杨明华介绍,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压力。不过好在越多越多公益慈善机构加入到关爱罕见病的行列中,为罕见病患者家庭分忧。2019年,湘雅三医院接受湖南省遗传学会与长沙市简朴公益慈善服务中心共同授牌,成为“湖南省罕见病关爱救助项目定点医院”,将公益慈善引入到罕见病的具体诊疗当中。
因为极罕见的特性,罕见病又被称为“孤儿病”。《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我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让罕见病不“罕见”,让“孤儿病”不孤单,是全社会需要为之努力的课题。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