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这首《忆秦娥》,激励人心,意境之壮美,超越李白

0
分享至


作为唐代最有才华的大诗人,在宋词还没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时,李白就创作出了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词作《忆秦娥》,惊艳文坛。

这首词悲壮苍凉、雄浑大气,备受世人推崇,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了一首难以跨越的“经典”。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学的发展也大有可观。

到了近现代,第一伟人毛主席胸怀天下,无私无畏,将一个革命领袖的伟大情怀,融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去,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他的一首《忆秦娥》,极有气势,激励人心。这首词虽然仅有46字,但意境之壮美,足可超越李白!

《忆秦娥·娄山关》

近现代·毛主席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2月,是毛主席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


开篇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

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烈,火猛也”;“颲,烈风也”。毛主席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毛主席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自然而巧妙。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此时毛主席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


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作为备受中国人民爱戴的第一伟人,毛主席既是一位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的革命领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新时代文人。

他的所有词作,很好地体现了“文如其人”的特点,自信、豪迈、气势磅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一代伟人从容淡定的气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的句子,真是百读不厌!

来源:品读诗词歌赋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每日一首古诗词
每日一首古诗词
文学类账号,以推送古诗词为主
9430文章数 273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