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规律和规则,简单地说,就是对思维过程里涉及的条件和假设,原因和结果,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和表述。
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人类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通过清晰的逻辑,你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准确的观点出发,逐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找到问题的核心与关键,一举解决问题,使其迎刃而解。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
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的程度。
而一个有条理、有根据的逻辑思维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逻辑思维是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逻辑思维也是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其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 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运用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逻辑思维所遵循的原则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强,那么如何让你快速变得有逻辑呢?请记住以下几个原则:
1、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分、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
具体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 第一步,从一个最高层的问题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分解;
- 第二步,列出你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三步,将问题拆分成子问题,并保证它们之间互不重叠和干扰,同时保证你把能够想到的子问题全部列出来。
除此之外,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有没有遗漏的?如果有,再去找。
- 第二个问题: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如果有,进行去重。
2、归纳和演绎
演绎和归纳是认知事物和思考的两种基本逻辑法则:
- 归纳:是通过寻找事物之间共同的属性,找到它们的共通点。
- 演绎:则是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和重要程度的顺序,将相互影响的因素排列出来,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巧妙地结合“归纳演绎”和“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方法有助于将复杂问题简化,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3、先说结论
先说结论,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开始就明确观点,接下来再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这能节省所有人的时间,并且不会使听众感到云里雾里。
4、培养洞察
洞察一词可以理解为深入探究事物的原因和本质。在培养洞察力时,需要深入研究事物或问题。首先,必须积累充足的知识,否则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因此,为了提高洞察力,拥有丰富的阅历至关重要。
另外,当面临问题时,务必集中注意力,进行反复深思熟虑,以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问题、处理事物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个人的实际经验也是洞察力的一部分。通过接触多样的事物、解决众多问题,一旦再次面对相似情境,便能瞬间洞悉其中的道理,看清事物的真相。
三、快速变得有逻辑的小技巧
请记住以下几个技巧,就能让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立即提升一个档次,至少不让你犯低级的,让你贻笑大方的逻辑错误。
1、对周围的人来说浅显易懂的思维方式
所谓“合乎逻辑”,就是“对周围的人来说‘浅显易懂’的思维方法”!如果“合乎逻辑”,人就不会困扰。
何谓合乎逻辑?
- 在自己和对方的想法的基础上,双方能达成一致;
- 能给出一个自己和对方都能接受的“说法”;
- 知道目标是什么,并且体现在一贯的行动中。
举个例子,请回答:“老鼠、狗、大象,哪个最重?”肯定大多数的人都会回答说“大象”。那么,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回答说“最重的是老鼠”。你肯定会想——“为什么?”“无论如何,大象都比老鼠重啊!”
回答“最重的是老鼠”的人,可能并不是把它们作为单一的个体来比较,而是从在地球上生存的老鼠、狗以及大象的总量来比较得出的结论。事实上,老鼠的数量最多,数不胜数,其次是狗,然后才是大象。如果是这样来想象“结论和根据的关系性”的话,“最重的是老鼠”这一异想天开的回答也是有据可循的,并且也是“易于接受”。
因此回答“最重的是老鼠”的人也是符合逻辑的。
像这样的逻辑思维,其过程不是追求正确答案,而是为自己给出的“结论”准备合理的“根据”或“事实”,向对方或周围的人提供易于接受的“说法”的过程。
2、通过比较来定义
通过比较来定义也是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人在理解事物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的形式,如果有成对概念,相对的事物做参考将更便于理解。反之,如果采用不成对的概念,比如,解释“思考——‘易于得出结论’,困扰——‘停滞不前’”这样的形式来表达的话,就会让对方陷入混乱状态。
这就像有人说“现在我有两件事要告诉大家。一是左……”,接着第二件事不说“右”而说“上”那样,会让对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如果不遵守成对的规则,就会使说明对象产生遗漏或重复,给人乱七八糟、不清晰的印象。
3、避免套套逻辑
套套逻辑即循环论证。如果在一个论述中,后者本意是为前者做论证,可事实上后者与前者一样是一个有待论证的命题,并且两个命题前件与后件互相替换,构成一环套一环的循环模式,即所谓的“循环论证”。也就是说,两个命题都需要证明,但却把彼此互为证明的基础。
比如: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说的那句“好好活就是干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的座右铭,从套套逻辑的角度出发,这句话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再比如:“父亲就是孩子的爸爸”与“孩子的爸爸就是父亲”进行循环论证,“四足动物就是有四条腿的动物”与“有四条腿的动物就是四足动物”进行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陈述本身缺乏实质性内容,对于需要回答的问题,尽管理直气壮永远正确,但却毫无用处可言,说了等于没说。
4、避免特殊逻辑
特殊逻辑,是指那种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
比如,某理论认为在寒冷的天气中,物体在高山上的重量会减少。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那是因为地心引力,从解释力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论只能说是特殊逻辑,它只能解释这样一个现象,一旦扩宽了范围,这一解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比如,在不是非常寒冷的天气中,物体在很高的山上,重量也会减少。
5、化繁为简,找到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