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泪满襟 忠奸一念万古恨
——《大新王莽》透射出的人性善恶
冯俊龙
历史是由人写的,真实的历史却不容更改;历史小说可以虚构,但构建在真实的历史之上。如何界定一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如何判定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与当事人的相互影响,如何剖析历史与人性的关系,四川作家刘文杰以他历史学教授深蕴肺腑的专业知识,用一只如椽妙笔,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那位中断汉朝历史、背负万世骂名的大新王朝皇帝王莽。读者从这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二十七回),共计120余万字的皇皇巨著《大新王莽》中,看到了朝代更替的盛衰兴亡,看到了人性在欲望面前的艰难挣扎,更看到了一位具有史才、史胆、史识基本修养的历史学者,努力发掘传统史学背后的现代价值,自觉地、有意识地使之用于社会。
《大新王莽》 刘文杰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纵横捭阖再现史实
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统治架构,在周秦就基本建立。特别是周公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比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不但稳定了周朝初期局势,而且对西周乃至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元圣和儒学先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形成了数千年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春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已有“大一统”的概念。周天子居住的华夏地区是“天下之中”,是文明的制高点,是诸侯政权合法性的源头。文明传播的方向由高到低,统治者以德“感”人,以文“化”人;文明传播的结果是边缘族群不断融入中国,成为天下的一部分,共同形成天下观、天下意识。由此,“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观念也逐渐形成。
“天下共主”是政权的象征,需要统治者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更需要统治者个人拥有突出的“品德”与“能力”。周公姬旦的美德、天下纷争的结果,转换成秦朝丞相李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的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信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高祖刘邦出身寒窘,凭借一腔豪情力挫群雄,推翻强秦,抢得秦王子婴传国玉玺,建立巍巍大汉。有谁知道,才过了两百年,大汉已成风中之烛。吹灯换盏的人,竟然同样家道中落。王莽这个名字,从此深深刻进历史。
《大新王莽》是王莽的一部生平传记。身为皇亲国戚,王莽因父亲体弱早逝,备受歧视。像极了一只背负沉重外壳的蜗牛,王莽不但要拼尽全力保护自己和全家不受伤害,还要努力学习生存之道。王莽的前半生,除刻苦学习,就是忍辱负重。如同无数要承担天下大任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应该说,王莽的品性、学识、志气在动乱艰难的西汉得到了锤炼,卑微的出身使他看到了底层社会人们生活的艰难辛酸。立志重振大汉,成为他追求的事业。他崇高的品格没有虚伪,踏实的干劲没有伪装,勤奋的好学没有巧饰。正因为他的这些人所共见的优点,使甄丰、崔崇等人誓死追随,也让他的姑姑王政君对他刮目相看。正直有为、不近女色,在家悉心供养寡嫂、寡母,出门尽心为朝廷出谋划策。
王莽谦虚谨行的美德发自内心,天下为公的胸怀源起周公。他立誓要做周公那样的圣人,要为汉室刘家奉献全部身心。
时势可以造就英雄,英雄可以推动时势。历史由无数英雄谱写,无数英雄也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凡人。人的欲望无形而深邃,世事总在一念之间发生变化。权力与欲望总会让人措手不及。王莽在风雨飘摇的西汉末期,被无情的权力逼出朝廷,放逐至新都侯国。为减少不必要的迫害,迷惑当权的政治对手,避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王莽在新都侯国“偷偷”过起了三妻四妾的荒淫生活。
也许是惨遭生活的蹂躏,也许是潜藏在内心的恶终于暴露出来,王莽无情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四位嫡出亲子,都是在这位尊崇儒学的“大家”“君子”的淫威暴淚下悲惨死去。既然“毒虎食子”,那与自己争权夺利的表弟淳于长、扶助自己一步一步走上高位的甄丰,更不说败坏朝政的男宠董贤、步步杀伐的朝中政治对手,王莽无一例外,都是消灭其肉体、根除其思想。
王莽从谦谦君子,沦为杀人狂魔,他一直说是“救民于水火”。历史给王莽“改革家”的美名,更给他“篡权者”的恶称。纵观王莽一生,其实二者兼而有之。
刘文杰教授以他意蕴深长的妙笔,纵横捭搁于两千年前的西汉新朝,用优美的文笔、深切的情感、严密的逻辑,描写了复杂的宫廷争斗,把中断汉朝四百年历史的大新王朝,重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虽是小说,但历史常识基本客观真实。这部《大新王莽》弥补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的不足,让王莽这位既有真才实学,更有惊天斗志的改革家,既是人们口中的乱臣贼子,又是欲壑难填的伪君子,真实再现,任人评说。
革新祛旧你争我夺
《大新王莽》是西汉的一部百科全书。社会市井、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文风情、地理风俗间杂其中;统治制度、官宦斗民纷乱亮相。读罢这部历史小说,能够清晰地了解秦汉以降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
刘邦以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身份,举旗造反。他造反的理由简单直接:想活下去。秦法严苛,民不聊生,刘邦这样有职业的低级官吏,还吃不饱肚子,其他底层人的日子就可想而知。刘邦造反成功,最后夺得传国玉玺也就情有可原。创立大汉皇朝,刘邦对手下贤良之臣大肆杀戮,留下了“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警世之言。但不可否认,大汉革新祛旧,也才有两百年来的江山稳固。
到了西汉末年,朝廷内宦官外戚势力益发膨胀,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利益集团相互争斗,土地私有化十分严重,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国库空虚,外敌环伺;民怨沸腾,皇朝动荡。这时亟需改革,要有一位强有力的人重新厘正国家前进的方向,带领人民走出生活艰难的泥沼。
一身历经七朝,从汉宣帝起,历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帝,具有汉室象征意义的太后王政君,有力挽狂澜的勇气,也有正常女人眷顾娘家的念想。在她的庇护下,王家“一日封五侯”的怪事自然发生。名不见经传的王莽,很快夺颖而出,博得“姑姑皇太后”的青睐,大汉朝政的天平,慢慢倾向皇室外戚王家。
王莽从封地新都侯国回到权力中心,这时他才四十六岁,开始在朝政上大展拳脚。在豪侠之风盛行、人们盲目迷信天象的西汉,王莽尚存一丝清醒。他心机爆棚,在杀机四伏的朝廷中交朋结党;克制情欲,树立良好形象;看透所谓“君权神授”其实是骗人的把戏,竭力向主宰权力的位置靠拢。哀帝之后的平帝、孺子帝,都掌控在王莽手里,为他篡夺皇权做好了完美铺垫。
巧妙伪装、深藏不露,是王莽兵不血刃夺取皇权的重要一环。改朝换代如推杯换盏,而且得到广大民众极力拥戴,历史上也许只有王莽的大新王朝。
王莽从年轻时期开始,确实就有改革弊政、造福天下,以周公为表率的理想。在位期间,他试图推动土地国有、货币改革,甚至连山川湖海的收益也归国家拥有;他力图打造一个国富民强的社会,让天下人都有饭吃、有衣穿。在他谦逊、节俭、孝顺的良好社会形象掩饰下,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
人类社会只要提到“均权”,让弱势群体得到照顾,所有改革的碍难都有灰飞烟灭的可能。但是,王莽的改革措施太急、太直。既得利益集团不可能买账,弱势群体短时间内不可能受益。最可怕的是,王莽改革不但操之过急,而且朝令夕改。他急于求成的个性、迫不及待要建功立业的心态,更加速了他的刚愎自用。
处处碰壁,会让信心渐丧。王莽转而把建立个人威信,放在与外敌作战上。与匈奴和亲本是中原和少数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妄自尊大的心理,让王莽武断关上这道和平大门。边疆对峙与国内生民涂炭,促使大新王朝岌岌可危。
围绕新朝皇帝王莽的“智囊”,逐渐换成制造符命金策的阿谀奉承之徒。妄想以虚无、伪拟的江湖术数控制朝政,试图用溜须拍马、避实逢迎结成的领导核心,失败是注定的。
王莽托古改制,却食古不化,反而借此排除异己、打击对手,达到争权夺利的目的,已经背离改革初衷。后世评论王莽是阴谋家,是篡权者,不仅是他改革失败,还有他借改革之名谋取个人利益。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王莽深谙“天子并非上天的授意,也是由大臣挑选出来的”(摘自《大新王莽》,下同)。他深陷权力的漩涡不能自拔,最后彻底沦落为追求长生不老、妄想以符命改运的梦呓者,这是所有被权力和欲望熏染蜕变,最终陷入万劫不复深渊的权斗者的必然结局。
披着为民做主的外衣,实际为自己谋取利益,罔顾社会民生凋零的现实,如果没有自省精神,再加周围没有忠言劝导,再有才华与雄心的领导者,性格都会更加固执孤僻。勃发的个人野心,最终会造成社会倾覆的灾难。
人性欲望万古遗恨
博学如王莽,应该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但读完深耕文史写出浩荡长卷的刘文杰教授著作的《大新王莽》,掩卷之后,不由得一声长叹。
封建帝王有他致命的缺陷性,特别是在控制个人欲望方面,有为所欲为的恣意妄为。深受儒家学说侵淫的王莽,为了权力可以诛杀亲生儿子,为了满足欲望可以放飞自我。这是作为获取了权力的“王者骄傲”。人类因为追求平均而诞生,又在追求“平均”的过程中发生战争。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笃信成王败寇,多少志士勇者在一念之间忠奸瞬间转换,多少人性欲望终于酿成万古遗恨。
人之初,性本善。善恶在人世长河里经不得欲望的诱惑,也经不起意志的束缚。
我们不能否认年轻王莽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不能忽视他有让天下万民休养生息的初衷。他在封建社会迷信符命,甚至在明知有人造假逢迎时也难保持一丝清醒,自然有巨大局限性,但权力不受控制之后的胆大妄为,的确是让大新王朝短命夭折、王莽在历史上承受篡权夺位骂名的直接原因。
王政君不能一直约束侄儿的权力膨胀,甄丰等谋士不能长久控制王莽的情欲泛滥,王莽勤政也只是专权的代名词,求新最终沦为步旧巢窠。
《大新王莽》无论是叙述史实,还是文学虚构,都让真实新朝与短命皇帝从故纸堆中复活。
创作历史文学作品,优势在于历史已经有了结果,不用费尽心机设想;劣势在于围绕发生的历史不能偏离历史真实,任何虚构都要符合史实。历史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通过细节化的人物承载真实历史,刘文杰教授做到了炉火纯青。
“朕心有苦衷,不得已而为之”,把王政君天性善良与被王莽步步为营的逼迫,活灵活现描绘出来;“这王老太婆”的不断重复,把傅太后轻视王政君的得意忘形描写得淋漓尽致;甄丰和王莽的八次眼神对视,更是把甄丰的睿智、王莽的心机刻画得入木三分。
全书穿插的佛、道、儒等传统文明,对封建社会帝王臣子卖弄帝王之术,作了恰到好处的弥补,也是对王莽最终众叛亲离结果的补充。天道人伦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基,改革求新至少不能泯没人性。王莽失在不顾现实操之过急,更败在不顺应人性向善。他“年轻的时候给人留下了礼贤下士、讲究名节德操、一心振兴朝政的志士形象”,后来“完全判若两人”,这是欲望不受控制、敬畏之心日减的结果。
好大喜功而迷信符命,欲速不达朝令夕改,急祛时弊弄巧成拙。王莽新朝与后世诸多改朝换代者最大的不同是“巧取”,最大的相同是夺取政权后把自己视为“正统”,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是天经地义,权力不再受到束缚而妄自尊大。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超前性与社会现实脱节,再加用人失当,最后背负敛财恶名,失去社会广泛支持;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面临强大军事压力,而且提出的“均田制”无法实施;王莽的所谓改革,沦为镜花水月,同样有不合时宜的狂飙猛进。社会是复杂的综合体,平衡才是保证进步的坚强基石。领导者不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权力不关进制度的笼子,社会不具备宽容的基础,任何一相情愿的“进步”,都会贻害无穷。
《大新王朝》同时兼具揭秘性和趣味性。读者从这部书里看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妇女也有婚姻自由,皇室外戚中的女人不满意自己的丈夫,也可以离婚再嫁;王昭君和亲,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女儿女婿同样继承遗志;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的科技、经济已经领冠世界;政治改革也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王莽的成功与他踏实上进的性格密切相关,王莽的失败和他激进盲动不无关联。
如果没有熟稔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如果没有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就不可能把枯燥的历史写得妙趣横生。所有的勾连巧合,包括宫闱秘史,都在揭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人性善恶忠奸,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天下没有天生的恶人,也没有先天的奸臣,欲望才是古今悲欢的源起。
死了两千多年的王莽,在刘文杰教授《大新王莽》里再次重生。我们要从那个王朝以及那个王朝的缔造者身上,吸取经验教训,不重蹈覆辙,不留下人生遗憾。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守的根本原则。
作者简介
冯俊龙,笔名:范一尘、大眼看世界,1970年代出生,四川西充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金牛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历史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创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精神文明报》《四川日报》《同舟共进》《文史天地》《党史博采》《巴蜀史志》等报刊,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传奇·传记文学选刊》及新华网、封面新闻、搜狐、网易、澎湃新闻等报刊及网站转载(摘)。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俊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