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该图刻画了几个女性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等的生活情节。从图上可以看出她们奇异的眉型
《捣练图》宋摹本(局部)
《捣练图》宋摹本(局部)
唐朝画家张萱《捣练图》宋摹本(局部),描绘宫廷仕女舂捶熟绢的场景,生动展现了晚唐的审美情趣
周昉《调琴啜茗图》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谢天开/文
唐代女子,最注重的妆容,就在眉色。咫尺的欣赏与天涯的绮想,在于眉色。最有名的斗眉诗句是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春来空斗画眉长”。
眉色,是大唐社会的审美,为一种大唐格调。“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浣花”从《十眉图》着手,关注唐代女性的审美情趣。
《十眉图》在蜀中,映象中国。
斗眉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薛涛《谒巫山庙》
女子斗眉,为唐代时尚,一种审美意趣。唐朝社会风尚,女性最具魅力处,在一双眉色的长短深浅、浓淡疏密、抑扬顿挫直曲之上。斗眉,是唐代女子之间经常爆发的审美“战争”。
唐代成都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的情感纠葛中,主动放弃一场与另一位女人的斗眉后,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诗眼为“春来空斗画眉长”。
白居易与元稹有专门讨论眉色的诗歌《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
解码唐朝女子画眉奥妙所在:两个女子相遇一起的时候,于不动声色之间,已经在相互打量,激烈地较量了,较量的兵器就是双方此时此刻的眉色。仿佛通过各自额上的一双眉色,已经定下了胜负。
李商隐有诗《效徐陵体赠更衣》:
楚腰知便宠,宫眉正斗强。
画眉
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眉色,最映中国的古典审美意趣。画眉,让中国女性有了出其不意的化妆效果。因此《诗经》中歌吟道:“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短眉?长眉?深眉?浅眉?画眉入时,舍得身心,大意不得,马虎不得。双眉起秀,眉峰横翠,秋水凝态,远山蹙黛。妆眉是唐朝女性的学问。
《全唐诗》中收录有一首赵鸾鸾的《柳眉》,说出了画眉是为了精神自我:
弯弯柳叶愁边戏,湛湛菱花照处频。
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
螺子黛,唐代女子画眉的化妆品之一。据冯贽《南部烟花记》载:“炀帝宫中争画长蛾,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出波斯国。”
唐代女子画眉的另一种化妆品是青黛。青黛又名靛青,亦称蓝靛,为从植物中提炼的染料,最有名的是波斯青黛。从中亚输入的波斯青黛,最为唐代上层贵妇与宫女们所倾心而为时尚格调。
李白《对酒》长短句咏:“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白居易也有“青黛点眉眉细长”的诗句。
赏眉
汉朝文学家刘熙《释名》说:“眉媚也,有妩媚也。”
“眉目传情”指情愫的暗通。这说明眉目为中国女性表情达意的特殊工具。
眉色之上,长短浓淡,横山侧峰,风光无限。
唐代女性以画眉为重点的化妆术,有仿效外族的风尚,长安天街里坊流行时尚为“啼妆”“泪妆”,将妆画得如同哭泣一般,当时号称“时世妆”。
白居易曾有《时世妆》诗记录: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色,妆成近似含悲啼。
新颖为时尚原则。不过这长安的流行妆,流行到京畿外的城市街头时,已在一年半载后了;而且京畿外的城市的女子往往比长安画得更是浓黑,极度夸张。
叹眉
在唐时,眉样百出,风流百态:
有桂叶眉:“桂叶双眉久不描”(江妃《谢赐珍珠》);
有长眉:“长眉画了绣帘开”(李商隐《蝶》);
有细眉:“眉细恨无明”(李商隐《无题》);
有阔眉:“轻鬓丛梳阔眉扫”(张籍《倡女词》);
白居易诗中有八字眉:“双眉画作八字低”。这样的八字眉,也叫愁眉,亦称啼眉,哭哭啼啼的八字愁眉,叫人怜香惜玉。
并且,那眉亦深亦浅、亦浓亦淡、亦轻亦重、亦长亦短、亦喜亦愁、亦怨亦恨的,也见于诗歌。
“添眉桂叶浓”(李贺《恼公》)
“眉黛拂能轻”(孟浩然《美人分香》)
“连娟细扫眉”(温庭筠《南歌子》)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白居易《长相思》)
长安城流行那种“去眉、开额”的宫妆,把本来面目的真眉毛剃光,然后又将额前的头发剃掉,让发际线上移,使额头变得宽广起来,然后描上飞蛾一样翩翩起舞的短粗浓重的眉影。
如今看起来,异常奇特的画眉,在当时却是响彻云霄的时髦。这原本是宫廷中的“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的“内家样”的“宫妆”,唐人认为非常性感的眉影,也在民间大为流行。
李商隐《又效江南曲》:
郎船安两桨,侬舸动双桡。
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
乖期方积思,临酒欲拌娇。
莫以采菱唱,欲羡秦台箫。
时尚自宫中开始,盛大于民间。
元稹《有所教》称: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
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
《十眉图》
《十眉图》为十样不同的美女眉形画图,由唐玄宗命画工绘制,今已失佚。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载: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还烟眉,又名涵烟眉;九曰横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西京杂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成都女子画眉自有承,汉代女子卓文君开创了成都眉史。眉黛远山横,为西蜀女子的绝代时尚榜样。
唐代张泌《妆楼记》:“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
自此,《十眉图》画宫眉成为国朝的时尚,开始风行大唐。
据宋人的说法,《十眉图》实出西蜀。北宋苏东坡《眉子砚歌赠胡誾》诗:“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
宋人范镇《东斋记事》(卷四)记述:
大慈寺御容院有唐明皇铸像在焉,又有壁画《明皇按乐十眉图》。其地有瑞草纹,谓之“瑞草地”,亦谓之“花锦地”。
北宋范镇,历仕仁、英、神、哲四朝,一生三入翰林,四知贡举,与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皆有往来。对当时的朝野政治和风俗民情了然于心。《东斋记事》所记是由作者或通过亲身经历,或与人燕谈,或研读典籍等不同的渠道获得的。对于成都大慈寺壁画《明皇按乐十眉图》,宋代范镇是亲眼所见。范镇的记述也坐实了唐代张泌关于《十眉图》的记述。大慈寺是唐代最大佛寺,建于至德年间,唐肃宗曾书“敇建大慈寺”匾额。唐时大慈寺有九十六院,八千五百二十四间厅室。寺中壁画,尤为精妙,名闻天下。在宋代大慈寺的庙会,亦是热闹非凡。可以想象当时成都女子赶大慈寺庙会时,一定要去细细观看“花锦地”的《明皇按乐十眉图》,这是成都女子妆容必修课。自汉朝起,成都画眉当引领整个唐宋女界时尚。
北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十四)亦记述:“十眉图,大慈寺壁画明皇按乐十眉图。在蜀中。”
这就存在一个待考证的学术问题了:《十眉图》,究竟是唐明皇从长安带到成都来的,还是从成都带到长安,然后传播到中国四方的?但最有可能先是从成都带到长安,最终流行大唐国朝。
考据有三:其一,赏眉叹眉的诗歌多为“安史之乱”唐明皇幸蜀后出现;其二,苏东坡诗证“成都画手开十眉”;其三,自唐代的张泌,到北宋范镇与叶廷珪都记述成都大慈寺有壁画《十眉图》。
可惜在元代,《十眉图》失佚了。
映象
中唐诗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清代诗人王鸿《柳絮泉》中借用了这个成语:“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
宋代陶穀《清异录·装饰》记述:“西蜀有《十眉图》,汝眉成癖若是,可作百眉图。更暇以岁年,当率同志为修眉史矣。”
从陶穀记述可以看出是成都画眉的式样映象京畿。
清代李榕石《花蕊夫人曲》云:
海棠国破蓉城圮,万骑分香阵云紫。
东风吹瘦杜鹃声,望帝春心数千里。
蜀苑移根到汴宫,芳尘如梦寻无踪。
玉树影销重问后,桃花笑入不言中。
写翠传红斗眉妖,故镜应教乾德睹。
杨柳新词感洞箫,蘼芜旧恨歌砧杵。
画图金弹祀张仙,心事分明彩笔传。
宣华回首空榛莽,百首宫词剧可怜。
君不见南唐小周后,一般辛苦念家山。
《花蕊夫人曲》不但歌咏蜀地海棠,也有“写翠传红斗眉妖”句,表明成都女子画眉的习俗从唐宋一直流传至明清,并映象中国。
(作者简介:谢天开,成都锦城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国共兄弟》《民间艺术十二讲》《大唐薛涛》《唐诗:诗人与文化》《蜀都竹枝:竹枝词中的民俗万象》《薛涛传》等著作。)
(来源:红星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