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那么想当大官?

分享至

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那么想当大官?就像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李贺、温庭筠,一辈子都在想当大官!


诗人李贺

先说诗鬼李贺,李贺早慧,7岁就以能诗而闻名乡里,15岁与50多岁的大诗人李益齐名,被人称为“二李”。李贺出身名门,他的高祖是唐太祖李虎的第八子,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贺可以算得上是皇帝的远亲,不折不扣的公子王孙。只不过到了李贺父亲这一代,他们家早已家道中落。李贺自小体弱多病,瘦骨嶙峋,长着连心眉,手指也比常人要长许多。

但李贺自小就有不同凡响的抱负,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而唐代的科举考试还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后来那种彻底严格按程式进行的平民科举,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精英科举。如果想要在科举中顺利进阶,必须要有贵人的提携,也就是要向官员行卷,这是第一步,李贺想到的贵人就是韩愈,因为韩愈当时已经负有文章巨公的赫赫名声。

公元807年的一天,李贺叩开了韩愈的官舍,向韩府的门人递上一卷诗文,要求见韩博士。上门求见韩愈的人太多了,搞得韩愈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很多士子把卷轴做得像当今的名片一样,精美无比,内容大多华美、绮丽,却流于软塌塌,没有生气与活力。一个午后,韩愈把目光瞥向这一轴新送来的行卷,只看了正文第一首诗,就把他的睡意一扫而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韩愈被诗句中的描绘的奇异形状给惊呆了,这种感觉就像沉闷午后卷地而起的大风,又像黏滞的暑气里突如其来的一场劈头盖脸的雷雨。韩愈马上睡意全消,整理衣衫,匆匆打开门,一边赶紧问门人那个送行卷的人在哪里?守门的仆人说,他在这里等了良久,此刻已离开一会儿了。韩愈赶紧追出去,门人也只好跟着追上去。

这是唐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动人时刻,一位名声赫赫的文坛领袖脚步匆忙追赶着上门谒见又失望而返的后生。那个午后,平日里内向寡言的李贺与韩愈仿佛老友重逢,相谈甚欢。李贺的诗被韩愈郑重地摊开在书房,韩愈明显地从这些诗句当中嗅出了李贺的天才气息。李贺此刻真切地感觉到,原来理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似乎就在眼前。

公元810年,20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放榜时刻,李贺的名字赫然在列。考试结束后,河南府尹举办宴会,也邀请了李贺。在席上,李贺又一次见到了韩愈,韩愈郑重地劝李贺年底赶赴长安,参加来年早春的进士试。年底,李贺来到长安。安顿下来后,先到礼部报到,向礼部缴纳文解和家状,结款通保,并接受有司审核。正当李贺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出事了。

有人举报李贺不顾父讳,贸然参加进士考试,违反了唐律规定。李贺的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是近音。唐律规定,凡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一旦查出,后果很严重,轻者削去官职,重者可能被判刑。这一事件直接把李贺打入冰冷绝望的地狱,他欲哭无泪,寝食难安,最终决定去找韩愈。可这一举报事件不但打击了李贺,连带韩愈也受到牵连。

因为韩愈竭力推荐李贺考进士,所以韩愈也是有连带责任的。韩愈发誓,要为李贺讨还一个公道,他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有理有据进行论述,企图以理性战胜唐律的荒唐和愚昧。尽管韩愈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雄辩,但此文并未激起该有的回响。韩愈的文章写得再好,李贺的才华再出色,最终还是被直接一票否决,李贺被挡在了科举考试的门外。


诗人韩愈

李贺年少的理想、宏伟的抱负、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都像遭到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大地震,就此坍塌了。公元811年四五月间,在韩愈的关心和推荐下,李贺再次得到一个“恩荫赐官”的机会。这一次比较顺利,李贺通过重重考核,得到一个奉礼郎的芝麻大小的九品官职。这个官职大多数时候无所事事,一年当中几个例行的重大祭祀才会特别忙碌。

但奉礼郎要做的事只是整个大典环节中极其微小的一环,就是掌握朝会、祭祀时群臣站位的次序,或在大典仪式当中充当司仪,引导百官完成拜跪的礼节,以及王公大臣巡行陵寝时,负责安排仪仗队站位,辅助他们完成祭拜仪式。操作过程无比繁杂,大典仪式上像李贺这样的小官吏通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还要任由大人物和上司差遣呵斥,屁都不敢放一个。

奉礼郎最难熬的就是值守斋坛,这是一件守着死人的活,看上去不容懈怠,其实毫无意义。李贺曾在风雪夜值守斋坛,独自困在荒郊,恍如置身千年古墓。两年过去,李贺以为能够等来升迁的机会,可有谁会关注他这个小小的奉礼郎呢?熬到第三年,李贺大病一场,万念俱灰的他以生病为由,辞去奉礼郎之职回到故乡。三年后,李贺病死在故乡。

再说晚唐大诗人温庭筠,他出生时父就被父亲寄予了厚望,还在孩提时代,温庭筠就被告知自己的远祖是官至宰相的唐朝名臣温彦博。作为名门之后,温庭筠肩负着重振家族声望的重大使命。所以温庭筠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理想,一定要入朝为官,要用自己的旷世才华为天子牧民,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作为不折不扣的才子,晚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对温庭筠来说,实在是没有多大难度,他在科举试场还博得了一个“温八叉”的雅号——据记载,温庭筠在考诗赋的环节才思极为敏捷,八次叉手写成八韵,由此博得这个雅号。更过分的是,温庭筠居然在考试的时候帮助那些江郎才尽的考生完成合韵的诗作,不少人因此得以“高中”进士,他自己却始终与进士无缘。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温庭筠的个性绝不是传统那种规规矩矩的读书人,而是放浪形骸之人。早在大和年间,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离开故乡,投靠了一个可以称为舅舅的官宦人物姚勖,此人是初唐宰相姚崇的五世孙,其为人与学问深得当朝兵部尚书、宰相李德裕的赏识,当时正在淮上担任盐铁官,姚勖对温庭筠这个诗词、文章、音乐修为都不错的青年甚为看重。

姚勖体谅温庭筠远道而来,无亲无故的,常常慷慨解囊资助温庭筠一些散碎银两。但没过多久,姚勖就对温庭筠心生反感甚至厌恶了,原来,温庭筠除了的确有些诗词文章的才华外,还有逛烟花柳巷、找妓女寻欢作乐的癖好。想到自己一心把他当作上进青年来资助,结果却全被温庭筠拿去为寻花问柳买了单,不禁火冒三丈,狠狠鞭笞了温庭筠,再把他逐出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