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世界经济复苏
1月上旬,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下行风险。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3年的3%小幅下滑至2.9%。
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全球合作来提供债务减免、促进贸易一体化等。这凸显了全球合作为可持续、包容性的经济增长积聚动力的迫切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基于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的增长转向基于创新引领的增长。2024年,如何更好为中国与世界经济逐渐步入正常轨道酝酿动力?
原文:《积极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
图片 |网络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
实现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必要条件
IMF预测2024年中国GDP增速有4.6%,IMF的预测可能是偏低的,我们应该对2024年中国GDP的增速、实现这一增速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有所估计。要确定2023年年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贸易顺差在GDP中的占比,要预判2024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贸易顺差的增速。严格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很大的模型来对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贸易顺差的动态进行推测。
要基于对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贸易顺差增速的判断,估算增速目标。政府的可控变量,如基础设施投资,应该维持何种增速,以及维持这种增速的可能性。当经济处于通货收缩状态或准通缩状态,或者像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的时候,政府是必须发挥作用的。美国、日本等都是这么做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还要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外部冲击。当然,“黑天鹅”事件是难以做出预判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尽可能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流动性危机会不会转化为债务危机。这一危机发生与否,对中国2024年经济增速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应该考虑。基于对不同冲击,我们需要重新估计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贸易顺差的动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重估基础设施投资等可控变量应该维持一种什么样的增速,以及维持这样一种增速是否有可能。
如果在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我们需要讨论和认真考虑的问题就是“项目储备”问题,即是否有足够的项目储备,以确保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高铁、高速公路等项目可能已经饱和,但在海绵城市、绿色能源、大飞机、医疗养老等领域增加投资的余地还是相当巨大的。所以,要保证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当然,这里所涉及的不仅有宏观调控问题,还有政府财政和金融体制、监督和问责机制等问题。
我们应该系统地思考到底应该抓哪些项目。如果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增发国债,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并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降息等措施,支持国债发放,在增加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增加财产性收入,2024年中国实现5%的增速是可能的,当然许多非宏观因素也同样重要。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雷达:
世界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合作协调
从主要机构对2023年及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做出的前瞻性分析来看,当前世界经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2023年,世界经济无论是贸易还是GDP增长,都没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和发展轨道上。实际上,疫情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仍未消除。
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宏观经济工具箱里的工具都越来越少。货币政策受到通胀的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很小。尽管美国今年可能从加息转为降息,在通胀压力完全消除之前,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空间有限。财政政策方面,世界刚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外生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冲击,各国的债务率都很高,财政政策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世界经济发展存在分化趋势,而通过贸易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从中期来看,世界经济在复苏过程中仍然面临着种种压力。
当前,要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全球性改革。在传统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减少,而全球性改革还没有找到方向的背景下,需要努力加强各国间的政策性协调,从而在工具不变的基础上增强宏观经济的政策效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建立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
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的经验。尽管RECP以及一些区域性的FTA在不断发展,但单边的区域性贸易协定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仍远不如多边的全球性贸易协定。只有当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时,服务贸易的发展才能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积极的影响,否则单纯的服务贸易发展无法代替货物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推动。外部冲击能够检验一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更强,韧性更足。
世界经济重构和调整。由于各国宏观政策的事实空间有限,如果世界经济在低增长中持续徘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地缘政治冲突的趋势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对中国经济而言,外部的不确定性增大,需要我们在需求端实施更为有针对性的逆周期调整。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1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