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至今,已经整整20年。这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不断增多,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机构、合作办学大学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已经发展到十所。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未来该向何处去?
近日,本刊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
文丨刘洁 编丨李嘉祺
01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路径,而不是目标
《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多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您如何看待这种办学模式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中外合作大学在当下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
席酉民: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一是中外合作办学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探索未知,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因此,从知识的研究、分享到人才培养的走向,都应该是全球化的,其基因里本身就包含着人类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二是中外合作办学符合我国教育在特定阶段的发展需要。
过去,中外也有学术交流,但没有深度合作。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以开放促改革。这种改革,不仅指向社会的改革,也包括教育的变革。而面向世界开放教育市场,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包括办学经验,就像在一群羊里面放了一只狼,可以借外在的压力促进我国教育变革目标的实现。
三是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和理解。
时至今日,世界局势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严峻,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让跨国合作,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合作,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我们怎么朝前走?
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担负起新的责任,即在全球撕裂的情况下,以中外合作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民间的外交,去冲破一些障碍,加强国家间在学术合作、社会认知及对世界难题的处理上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而就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在当今国际环境下,为满足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需要,应该更深入地去思考自己的角色。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外国的教育,也不能一味拷贝中国的大学,而要根据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把东西方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包括文化资源、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适应未来的教育方案,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是一种路径,而不是目标。
02 创新和借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模仿还是创新的争论始终存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您看来,中外合作大学应该如何处理“借鉴国外经验”与“寻求本土创新”之间的关系?
席酉民:实际上,创新和借鉴是一体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借鉴不能是简单的复制,因为中国的土壤和西方的土壤不一样、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不一样,未来的需求跟过去的经验也不完全相容,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不少人认为要原汁原味地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但其实,国外大学的很多东西也已经落后。他们既有的教育模式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或许会发挥积极作用,但当社会面临巨变时,就可能成为阻碍。而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颠覆性的时代,在网络技术全面变革教育的当下,我们亟待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在这个时代,如果再采取“原汁原味”战略,无疑会落后。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future(未来)是我们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教育一定要面向未来,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
为此,我认为,中外合作大学应该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轻装上阵,领先一步,去创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借鉴,借鉴那些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未来要求的国外教育理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融合东西,根据未来要求创造新的教育。
以西交利物浦大学来说,在办学中,我们就没有完全照搬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教育体系。比如,我们认为,英国利物浦大学严酷的升级制度既不利于教师创新,也不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个性化学习,为此,略作调整,在利物浦大学正式的教育体系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导向的教育支持系统。
03 大学要用创新去争取空间
《留学》: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我国教育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就您的观察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的突破口是什么?
席酉民: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定位问题。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不少人认为中国的教育跟国际先进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主张原汁原味地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国外教育也可能落后于时代要求,也需要进行变革,这一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来说是很大的风险。
国家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期待很高,希望能够借此撬动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但因为种种原因,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没能完全释放出来。目前,我们充其量只是给少量的学生提供了一点空间和机会,这远远不够。
二是思想问题。
办学者不敢想象,也没有能力去行动,是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又一问题。在推进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但实际上,只要你愿意尝试,就可以走出一条路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资源的整合,具有一些先天性的优势,如果我们能用好,总可以实现突破。
三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既需要处理好与国外母体学校的关系,也需要扎根中国的本土环境。目前,鉴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定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往往面临资金短缺、办学空间有限等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
具体到中外合作大学,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会用创新去争取办学空间、探索空间,而不能一味躺在一些可依赖的资源上,因为这些资源未来很可能会消失。
04 合作办学要踩在时代的节拍上
《留学》: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中外合作办学未来该向何处去?如何才能确保办学质量,为中国培养引领未来的国际化人才?
席酉民: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踩在时代的节拍上,以未来为导向。
在这样一个世界格局异常复杂、充满颠覆性的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方向和定位,也就是说,要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现在很容易用传统的思维和心智去思考高质量发展问题,而很少运用新的思维和世界观,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现象。如果路线错了,再用功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就大学来说,现在所有人似乎都很忙,教师忙,学生也忙,忙着应对各种各样的指标和活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但实际上,有多少人真正把心思花在学校转型上?又有多少人去研究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确保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立足?
如果教育还是以知识为导向、以学历学位为目标,那我们离未来的要求只会越来越远。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一定要理解未来社会的形态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就中外合作大学而言,我们一定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把学生带进未来,而不是给他们身上贴一堆标签,或者授予他们一堆学历学位,却无法阻止他们一出校门就被社会淘汰。对此,我认为,教育既要有拉力,也要有推力。
所谓“拉力”,即让学生知道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以此促使学生觉醒,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发自内心地去持续、终身学习。这是一个唤醒和点燃的过程。但仅有拉力是不够的,因为所有人都有惰性,都想“躺平”,所以,教育还需要有“推力”,要借助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外在竞争压力,去助推学生成长。
在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行动,需要更多的行动者去帮助形成一种生态,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理解和社会文化,如此,才能真正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32期,原题《中外合作大学要为未来提供一种教育方案》
编辑:李嘉祺
统筹:刘洁
终审:姜乃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