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今年两会,“非遗”“博物馆”等是传统文化领域的热门词汇。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大家有哪些期待?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2002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希望举办校园、社区传统文化艺术节,增强参与感,49.1%的受访者希望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49.1%的受访者建议有序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民俗艺人进课堂。
“每去一个地方旅游,我都会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河南安阳的“00后”于若彤很喜欢逛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等都曾留下她“打卡”的足迹,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家乡新开的殷墟博物馆。“场馆内到处都能看到甲骨文的元素,很有历史感。”于若彤介绍,场馆将数字技术与文物展品深度融合,视觉效果更震撼了。“一楼展厅的裸眼3D大屏幕,借助新技术许多文物‘活’过来、‘动’起来了,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于若彤说,在参观的过程中,有个名叫“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展厅,让她感触很深,“这个展厅介绍的是流失在外的文物,比如是什么时期的物品,什么时候流失的,目前在哪里等等,很有意义。”
沈阳的“85后”崔锋华是戏剧脸谱技艺“非遗”传承人,在当地开了一家“非遗”工作室。2009年,在南京的一个巡展上,她被满墙的脸谱深深震撼,并因此与脸谱结缘。后来她找老师学习了脸谱技艺,2015年把这项技艺带回了沈阳,在家乡传播脸谱文化。崔锋华觉得,现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兴趣越来越高了,“我们做过一些‘非遗’进社区的活动,每次都有很多人报名,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
崔锋华介绍,目前会有一些年轻人,或者家长带着孩子来工作室,体验脸谱勾画艺术。同时她也在做一些文创产品,比如具有国粹脸谱样式的瓷器、摆件等,“希望脸谱文化能够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准备提交《关于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提案。她建议将“非遗”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设置专门课程,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进校园中的作用,形成教学合力。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近几年,崔锋华的“非遗”工作室也积极与当地的小学合作,把这项“非遗”技艺带进了校园。如今,她每个月会到一所学校教小朋友勾画脸谱,同时为学校老师提供培训,让更多人了解脸谱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脸谱艺术讲究千人千面,而且往往会与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孩子可以通过脸谱学习历史故事,了解脸谱文化。”
调查显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44.5%的受访者希望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宣传,43.6%的受访者希望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打造国潮精品。其他还有:打造具有传统“美”的IP和周边,提升影响力(33.8%),恢复传统节日的民俗(32.7%),加大对“非遗”、传统技艺等传承人的扶持力度(25.3%)。
长沙的“90后”李乐觉得现在有些传统节日的氛围变淡了,比如元宵节,关注度不太高,不少小朋友不太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各种习俗。“希望两会能够加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通过社区、学校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了解传统节日,爱上传统节日。”
作为河南人,河南卫视文化节目“出圈”,让于若彤感到很自豪。她觉得,河南卫视之所以“出圈”,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和热爱传统文化了,“现在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穿汉服、马面裙,大家都觉得很平常,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于若彤希望传统文化在传播形式上进一步创新,比如创作方言类的影视剧、歌曲,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街等,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崔锋华希望两会能关注“非遗”传承人的发展,为这个群体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和空间,同时希望媒体和当地的文旅部门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