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在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发表演讲。陈卫华摄影
中国日报比利时鲁汶3月6日电(实习生张星冉、邹济予) 当地时间3月5日傍晚,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在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KU Leuven)发表了题为“以交流促了解,书写中欧合作新篇章”的演讲,并与师生们举行了热烈互动交流。
拥有近600年历史的荷语鲁汶大学是欧洲最久负盛名的顶尖研究型综合大学之一。该校网页显示2021-22学年在校中国学生1399名,包括14名来自香港和125名来自台湾的学生。
傅聪大使就围绕中欧教育交流的主题,讲述了中国和欧洲教育的发展史,指出中国和欧洲的大学始终都处于延续文明、创造知识的前沿。他提到目前在华的国际留学生人数已超过40万,这对于中欧交流、文化互鉴都意义非凡。
傅聪大使认为,中欧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势头,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欧是伙伴而非对手。通过讲述几位在华留学生的亲身经历,他鼓励更多欧洲人到中国去走走看看,而不要被一些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误导。他表示中国不久前对多个欧盟成员国实行了免签政策,现在去中国更方便了。
傅聪大使特别介绍了“欧盟之窗”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中欧高教领域的人员流动,资助欧盟成员国优秀学生、教师、学者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或开展研究。奖学金资助类别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学科门类覆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
傅聪大使参加小组讨论。张星冉摄影
杜燕(右)讲述自己在中国工作学习经历。陈卫华摄影
专题演讲结束后,鲁汶大学副校长皮特·利文斯(Peter Lievens)、鲁汶大学中文研究小组杜燕(Dorien Emmers)教授、鲁汶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杨杏与傅聪大使开展了小组讨论交流。
皮特·利文斯从学校层面介绍了中欧合作的政策目标和具体举措。杜燕讲述了自己在西南财经大学留学和在四川雅安一所寄宿学校当英语老师的经历,强调亲身体验对于跨文化研究具有关键意义。杨杏分享了鲁汶大学在化工领域同中国学术界开展的合作研究。
小组讨论后,傅聪大使就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在鲁汶学习犯罪学的安杜尔德·阿珀垂(Eduard Apetrei)表示,中国和欧洲在科技合作方面已经产出了丰硕的成果,希望之后双方可以在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更多的联合研究,以加深对彼此社会的了解。
听众踊跃提问。陈卫华摄影
傅聪大使与学生互动。陈卫华摄影
在鲁汶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高且远称,自己所在的课题组中有许多国际留学生,他们来自捷克、波兰等不同国家,但大家在一起合作得非常愉快。
他说,比利时的同学会为他讲解鲁汶大学600年的建校史,介绍从这里走出的伊拉斯谟与墨卡托等学者,他也会给比利时的同学讲述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
另一位中国留学生王嘉慧在听完傅聪大使的演讲后,对于未来的中欧学术交流感到非常期待。王嘉慧表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有利于中欧之间消除隔阂、了解彼此。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来到欧洲,也希望她的欧洲朋友去探访中国。
去年12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4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双方认为人文交流是中欧关系重要基石,希望加快恢复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同意2024年举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新一次会议。
讲座讨论会现场。张星冉摄影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