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陈芷彤 报道 通讯员 赵菲涵)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南靠高原,大多处于非季风区,长年降雨较少,形成了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特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西北干旱区由局部强降雨导致的暴雨洪水,以及由冰川消融导致的融雪洪水发生频率不断提高。民进中央关注并建议:加强我国西北干旱区洪涝灾害风险防控。
据调研,相关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仍存在明显不足。相较于东部地区,常年干燥的西北地区面对洪涝灾害时更加脆弱,也更容易遭受损失。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还有可能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复合链生灾害,以及形成冰湖、堰塞湖溃决等重大灾害。
民进中央认为,当前相关灾害风险防控工作存在明显不足。早期预警系统不健全,监测数据缺失;西北干旱区防洪基础设施体系有待完善;当地人民群众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应急知识。西部地区群众常年身处干旱环境中,洪涝灾害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对洪涝灾害的了解和认识欠缺。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完善西北干旱区洪水早期预警系统。加大监测站点建设力度,织密监测网格。综合采用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适合当地的洪水预测模型。通过整合气象和水文测量、地形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历史灾情数据,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农业、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承灾体普查数据,科学评估洪水暴发的可能性和影响,绘制风险地图。将雷达降水反演、卫星观测数据、雨量站观测、模式降水预报相结合,借助水文和水动力模型,运行并发展暴雨洪涝预报预警系统,为灾害应急处置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响应时间。
提升西北干旱区基础设施的抗洪能力。对西北干旱区的水利相关设施进行改造,消除病险水库风险。建立水库防洪风险及效益评价模型,确定相对合理的汛限水位方案。干旱区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洪涝风险,根据未来人口和城市发展规模的预期提高主城区和主要城镇的洪涝灾害防御标准,为将来留有余地。实施灰色(堤防)工程和绿色(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工程相结合的洪涝韧性措施,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城市韧性发展策略。加强对干旱区基础设施的监测和管理,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设平急两用设施与体系,鼓励存量设施“平急两用”升级改造,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提升西北干旱区群众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在加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普及洪涝灾害防治常识和应急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洪涝灾害风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灾害影响。完善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工具,及时发布灾情风险预警、应急避难信息、城市风险地图、农业风险地图等专业化预防服务,开展防灾演练、社区公共安全教育等。
结合西北干旱区特点制定专门的洪涝风险管理方案。充分考虑到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洪涝灾害对基础设施的潜在破坏、各类承灾体的综合隐患,以及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发生过程,建立专门的干旱区洪涝风险评估机制和管理计划,包括应急方案和相应的通讯及疏散要求。在暴雨山洪灾害多发易发的干旱地区,研究制订临时应急避难或长期移民规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西北地区深居我国内陆,受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及多方面难以得到高效发展。面对旱情的挑战,各地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打好这场抗旱的"主动仗",进而更好地推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和维持生态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