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林欣(化名)应聘了云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面试官以她技术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岗位为由,提出“只有通过实训才能够留在公司”。最终,她和公司签订了岗前实训合同,并通过对方提供的贷款平台贷款支付了培训费24900元。然而,实训结束后,结果未能如其所愿——对方提供一份不错的工作。林欣只能边找工作边还贷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求职者都曾掉进应聘过程中的“招转培”陷阱。在某投诉平台上搜索,可以发现不少求职者的相关投诉。(3月6日法治日报)
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求稳心态有增无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一个用人单位说“只有通过实训才能够留在公司”,不少求职者为了得到就业机会,往往选择支付不菲的培训费甚至不惜贷款。像林欣遇到的情况,她表示,在培训中,和她同方向的同期学员有72人,基本都是应届生和行业新人。“自己当务之急是找份工作,实在没有精力去维权,也不知道如何能够便捷的维护自身权益。”
从受害者遭遇看,用工、培训、贷款等内容涉及劳动管理、教育管理、金融管理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维权难,受害者向单一部门反映,效果可能难以令人满意。
如果“招转培”“培训贷”涉嫌诈骗犯罪,可追究刑事责任。目前,上海、北京等地法院都有类似判决。但是,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打官司则不是容易的事。很多人不得不放弃维权,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招转培”“培训贷”行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预防掉进“招转培”陷阱,求职者固然需要对“只要付钱就能参加推荐就业”等以及过高的薪资允诺提高警惕,可以通过企查查等对企业进行背调,但求职者的个人能力毕竟有限,这更需要各地政府不妨设立一个由多部门参与的促就业机构,设立一个促就业平台。
相关部门要通过调研、大数据共享等方式,了解每一个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审查招聘单位资质和招聘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在不侵犯用人单位利益的前提下,政府要把这些信息与网络招聘平台共享,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并建立招聘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即使求职者对网络招聘平台的回复存在质疑,求职者还可以通过政府促就业平台咨询,确定某个招聘的用人单位是否值得信任,是否适合自己。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提醒求职者对招聘收费进行举报,多部门协同执法监管,让“招转培”“培训贷”无处可逃,并进而按图索骥,约谈督促网络招聘平台整改。
就高校而言,要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包括加强对大学生求职培训及反诈宣传,普及求职、贷款、理财、维权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今年仅高校毕业生就超过1170万人,帮助青年就业,可谓压力不小。各地各部门要更加用心用情,用系统思维和创新方式呵护青年就业,在青年就业权益保障上,不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确保青年就业的稳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