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去,春怎来,踏青半路寻旧思,不为情来与往,昨夜有梦唯自知,叶归土枝吐芽,花红只因半句词。晨出雾夕露霓,人生恐怕谁无痴,人们就踮起脚尖,把目光转向遥远的故乡,明知道已故的亲人,远在天边,再相见只能在梦里,却仍然风尘仆仆赶回老家,在心中假想一次团聚,培几把新土拔掉丛生的杂草,在坟前摆上酒菜水果,点燃香纸献上鲜花,叫一声亲人顿时泪如雨下,碑上镌刻的名字,是心中永远无法缝合的伤口,轻轻一个注视,便能让人痛断肝肠。
诗词隽美,清明厚重,清明柳绿,垂柳依依凭吊故人的清明节里,让我们迈入古诗词长廊,再体味一下清明节的文化与内涵。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每到清明节,都会自己跑出来,让人同这段文字一起,去凭吊故去的亲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在《清明》诗里说,这天是清明节,适逢天降细雨,诗人看见路上行人在纷落哀伤的春雨里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忽而燃起哀思。杜牧触景伤怀,忙问牧童酒家何处,唯借酒才能抒发满腔的愁思和感伤。从历史中走过来的这首《清明》诗老幼熟知,每逢清明节都会在脑海里翻卷,我国清明节习俗与文化,也在这首伤怀的文字中,一直走到今天。
诗词隽美,清明厚重,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代高翥的《清明七律》,一句写景,一句写人,笔墨颇为浓重。诗人见景生情,倾情急笔,以无限的感慨,在清明诗中记述了人们对故去亲人深深的哀眷。“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代黄庭坚的《清明》,运用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人生的无常。在寄托哀思的节日里读此诗,还会让我们看到诗人豁达向上的思想在闪光。
唐代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这是诗人于寒食节身居异乡时妙笔写出的一首诗,此诗先从二月江南满枝头的美丽景色入笔,然后笔锋陡转,恰当地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诗人贫居异乡,于寒食节思亲念远的痛苦与悲伤。“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是写人们在梨花满天、笙歌鼎沸、黄莺鸣啭的清明,出城踏青寻春的乐境。清明节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在古诗词中都有记载。
清明离别,折柳相送,清明节还称柳节。“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历代诗人留下不少咏柳诗。《诗经•小雅•采薇》里有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句简短,却道出了惜别之情。唐代李白有诗云:“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借柳写出了离别之苦,颇为伤惋。唐代来鹏《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中说:“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烟光,即指柳色,诗句中精辟的字词,写出了柳节里清丽的春日景象,实乃经典之作。诗词隽美,清明厚重,清明节里品读古诗词,颇感我国传统节日的深远和广博。雨落进了春里,春嵌在了雨里。我只想沐着春雨,感受勃勃的生机;沐着春雨,用诗描摹我的心情,春天总是充满了希望,而春雨便是灌溉希望的甘泉。(王仕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